更新时间:2018-10-01 03:09作者:李一老师
“我非常喜欢这个称呼,它不仅蕴涵着村里人对我的喜爱,也是对两年来我在‘村官’岗位所做工作的一种肯定。”
说起这个称呼的由来,还有一段小故事。
虽然对农村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基本适应了,但是胡一萍的心里还是有点迷茫、有些发虚,“我能做点什么?我该怎么去做?”她经常这样问自己。
为了更快地进入“村官”角色,胡一萍参加镇里的大大小小各类培训并深入田间地头开展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在这个过程中,她与村民间的距离进一步拉近,同时也发现了这个小村庄竟然蕴藏着大商机。
胡一萍说,在调查中,她发现西山沟村有四百多年种植葫芦的历史。西山沟人不单种葫芦的技术好,旋葫芦条的技术也堪称一绝。任凭手里的葫芦形状千变万化,西山沟人都能迅速旋出均匀细长的葫芦条来,可谓是“家家会种葫芦,家家种葫芦;人人能旋葫芦,人人旋葫芦”。
虽然村民们祖祖辈辈都种葫芦,但村民还只是把它当成日常蔬菜来食用。为了搞清楚葫芦的作用,胡一萍专门回学校请教了老师。老师的答案是,葫芦不仅可以吃,最关键的是一剂药,有很好保健和药用价值。
老师的话让她萌生了一种想法,那就是要把葫芦做成产业、推向市场,让葫芦成为西山沟村乃至永宁镇的绿色名片。没想到第一个反对的就是她的干姥爷,他担心种出的葫芦如果卖不出去,既打击了农民的积极性,也受埋怨。
“我又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镇领导,镇领导非常支持,并帮我一起做村两委干部的思想工作,打消他们的疑虑。同时,还制定了每种植一棵葫芦补贴一元钱的鼓励政策。”胡一萍说。
如今葫芦已经成了西山沟村的一项产业,葫芦也从原来的10钱每斤,变成了现在的20多元每斤,胡一萍也就有了“葫芦妹”这个村民送给她的新名字。
国贸专业毕业的胡一萍的确很有经济头脑,她盘算着,虽然眼下西山沟的葫芦条虽然卖到了25元钱一斤,但作为一项产业来讲这还只是最初的起步阶段。今后还有更长的路要走。“今年我们就给我们的葫芦申请一个商标,让它真正地走向市场。”她有些兴奋地说着。
记者问她工作满三年以后会做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