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08-29 23:12作者:王新老师
报告显示,社会组织从业青年中,有58.3%的人把上网作为最主要的闲暇活动,37.4%的人日均上网时间超过5小时。
调研组分析认为,由于互联网的普及大大降低了协调和活动组织成本,社会组织依托互联网技术进行信息传播、赢得公众关注、组织线下活动变得越来越普遍。
也有大量基于网络平台的青年社会组织涌现,甚至将实体组织机构与虚拟社区结合起来。传统组织由实体化向网络化发展,新兴的网络类社会组织向实体化发展,社会组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倾向日趋显著。
拿什么留住你,社会组织的青年?
北京市委的调查显示,社会组织从业青年普遍认为职业能力提升方式有限,通过学历教育实现职业能力提升的占36.8%,通过自我教育提升的占26.4%。但这些几乎都为行业外途径,组织内的专业培训严重短缺,职业化、专业化程度较低。
而针对在京社会组织从业青年面临的最主要困难调研中,排在第一位的是经济困难,占25.3%,紧随其后的就是住房困难,占21.2%,以及发展提升困难,占17.3%。
“坚持梦想,所以来到社会组织工作。但是,丰满的梦想总会和骨感的现实发生碰撞,很多伙伴被迫选择离开。”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小伙伴聊天中,王会得出这个结论。
在她眼里,这样的碰撞包括“工资低、时间少、任务重”。但最让她担忧的还是“自身提升的方式有限,专业化程度低”。王会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社会组织的公益认可度前景看似很美好,但实现起来应该是个漫长的过程。
在团北京市委开展的深度访谈中,许多社会组织从业青年也提出了自己的困惑:社会看部分社会组织像政府或代表政府,政府看部分社会组织是社会或代表社会。工作性质像政府,比如一些政府部门下属的协会,却没有政府工作人员的社会评价和地位;工作性质像企业,比如一些民非组织,收入比企业又相差甚远,甚至不如机关事业单位。
调研组分析认为,社会地位不高、收入偏低、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是造成他们困惑的主要因素。社会组织虽然在我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由于其发展的政策环境不够完善、自身的能力建设尚需提升、社会对其认可度有待提高,所以社会组织对于广大青年的就业吸引力远未达到理想状态。进一步完善社会组织发展的“职业化”制度设计,提高社会组织自身能力,增加收入,提高工作稳定性,加强在职技能培训,让这批青年不再动摇,是留住社会组织从业青年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