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10-05 23:15作者:三水老师
且不论广大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之薄弱,即使像首都北京这样的一线大都市,其基础设施质量也饱受诟病。经常翻修的下水管道、时不时重整的燃气管道,部分区域基础设施的稳定性、持久性甚至难以满足居民最基本的需要。一旦遇到暴雨,城市变汪洋的新闻便屡屡见诸媒体头条。
因此,本次会议的首条要求即是加快推进“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重大工程项目,围绕着力补短板、缩小城乡区域差距等,抓紧制定实施方案,合理扩大有效投资,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
如果说五大任务中,“三去一降”都是做“减法”,是治疗四万亿计划和此前数年粗放式发展后遗症的“药方”,那么“补短板”则是做“加法”,是对此前遗漏、忽视或未能达标的领域做的精细化安排。
然而,如果下决心啃硬骨头,弥补“硬件设施”之短毕竟不是太难,其改革见效快、也易考量。与之相较,更具有挑战性的还是在于如何让“软件短板”变硬气。
首先,缓解资源配置不均。
做到绝对公平可能很难,但既不公平又低效率显然不可取。而当前,提升公平度和提高投资效率处于正相关阶段。
无论是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还是给予社会资本更大空间,使其能够与国有资本更公平地竞争,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急切需求,也是提高当前投资效率、缓解大城市压力、促进三四线城市发展的关键动力。
为此,本次会议强调,要持续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抓紧修订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以及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条例。除跨地区、跨流域、跨境项目外,企业投资项目核准能放给市场和地方的一律下放。进一步放开基础设施领域投资限制,在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对民办与公办机构在市场准入、职称评聘、社保定点等方面同等对待。
其次,推动制度设计创新。
补短板不仅要靠政府引导,更要靠社会资本合力推动。那么,如何让补短板这项工程告别“费力不讨好”、成为“香饽饽”呢?
一方面,统筹盘活沉淀资金,发挥政府投资引导作用,以易地扶贫搬迁等为重点科学合理使用专项建设基金,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对水利薄弱环节、城市防涝设施建设等领域的投入,推动中央企业增加农村电网、电信基础设施等短板领域投资。鼓励开发性、政策性银行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另一方面,要创新融资方式,支持、鼓励社会资本助力补短板。这不仅要求项目设计科学合理,可以保障相对稳定的现金流和回报预期,还要引导商业银行建立健全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的信贷管理和评审制度,对各类市场主体在中长期贷款投放、市场利率等方面一视同仁。支持企业通过债券、股权等方式筹集建设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