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08-16 14:46作者:李天扬老师
取消高校、公立医院编制的一个重要条件是事业单位全面推行养老保险改革。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胡仙芝告诉记者,目前,部分城市事业单位已开始启动统一社保改革,事业单位原来普遍存在“用工双轨制”受到诸多诟病,统一纳入养老保险和社会保险,可以使这方面的改革面临破冰。
记者采访了解到,长期以来,在有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内部,有编制和没编制的人员区别很大,尤其在工作的稳定性和所享受到的福利待遇方面,编内跟编外人员有着不小的差别。
一位事业单位聘用人员告诉记者,“编外员工干得再多、干得再好,通常和编制内员工没法比。收入差距是一方面,还难以享受到编制内员工完整的福利待遇,如落户口、评职称等,得不到平等的机会。进不了编制内,永远是‘二等公民’”。
而且这“二等公民”所占的比例还挺大,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早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编外人员多的单位有的占到一半,少的可能也有20%到30%左右。”
人权、财权将怎么衔接?
专家:老人老制度,新人新办法
其实,今年1月15日,人社部官员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最新动态及热点问题高峰论坛”上表示,今年重点要研究编制创新改革,特别是高校、公立医院不纳入编制管理后对相关改革的影响。
此次表态相比半年前,意思没变,但更为务实:从“研究对相关改革的影响”更进一步到“研究人事管理的衔接办法”。
编制通常是指组织机构的设置及其人员数量的定额和职务的分配,由财政拨款的编制数额由各级人事部门制定,财政部门据此拨款,通常分为行政编制和事业编制。目前我国的编制主要是三定:定职能、定机构、定人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个萝卜一个坑”,由财政按人头给行政、事业单位拨款。
有数据表明,目前中国公立医院在编人员有800多万,高校在编教职工有233万余人,总计约1000万人。当高校、公立医院不纳入编制管理之后,这1000万人的人事管理到底该如何衔接?
“可以实行我们一以贯之的‘老人老制度、新人新办法’原则。”苏海南给出了他的答案:对于高校、公立医院取消编制的这1000万人员,一方面可根据其工龄长短大多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只要不严重违反单位规章制度就不会被解聘,其中,归上级组织人事部门管理的干部仍由组织人事部门管理,其政治等待遇不变;另一方面,先仍按原人头费拨付财政经费,保证这部分人员的工资福利开支资金来源。新人不再有新编制,依照劳动人事法律法规一律签订相应期限的劳动合同,用高校、医院合法依规创收的钱开支工资。最终要走向根据高校、医院提供的公益性服务拨付相应财政资金,与原人员编制完全脱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