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07-06 18:01作者:三水老师
昌冬良告诉记者,去年,他收到了一笔几十万的补贴,与以往相比不同的是,这次,在补贴发放前,县里来了人,用GPS测算了土地面积,补贴到手,比从前多了不少。
这得益于2015年9月起湖南在全省范围内推行的农业“三项补贴”改革试点。作为全国农业“三项补贴”改革首批试点省份,湖南结合本省实际,将农业“三项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用于耕地地力保护和支持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两个方面。
根据试点改革有关规定,耕地地力保护补贴为一季农作物每亩每年补助105元,双季稻每亩每年补助175元;粮食适度规模经营补贴对象主要为粮食作物适度规模生产经营者,重点向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种粮农民合作社、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农业生产新型经营主体倾斜。
在耕地地力保护补助面积核定上,湖南推出了耕地实际上报面积与航拍技术相结合的创新手段,严格核实增量面积。“通过上报数据与航拍数据比对,对10%以内的误差予以认可,超过10%的一律不予认可,严格按照航拍数据执行。”湖南省财政厅副厅长欧阳煌介绍。
昌冬良的家庭农场最终核定流转土地种植面积2539亩,其中一季稻种植1439亩,双季稻种植面积1100亩,按照补贴标准,一年就有三十多万元补贴资金入账。用这笔钱,他购买了播种机等农机设备,让冬良家庭农场基本实现了半机械化。
以往“农作物良种补贴、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农资综合补贴”这三项农业补贴,是按照农民所承包耕地面积直接发放,与种不种粮食没有直接关系。现在是“有种有补,多种就能多补”,这种激励式补贴“新政”让昌冬良打心底里欢喜。
过去,村里地无人种,稻田里空长野草,村里的青壮年都去城里务工。“今年,几个在城里搞建工的邻居,看我干得不错,政策又好,就回来种田了。”昌冬良说。
自选动作:“财银保”三方联动化解农民融资难
昌冬良流转的农田基本采用机械化生产,但主要农机具旋耕机、拖拉机、收割机等都只有1台,由于生产设备有限,农忙时他不得不租赁机械设备进行生产。今年,昌冬良一直想着筹措资金再置办点农机具。可是,横亘在面前的还是老问题——缺钱。
资金短缺,昌冬良都是从亲戚朋友处东挪挪西凑凑。昌冬良坦言,不是没想过贷款。但贷款程序太多,光找人担保就令他头疼不已。“庄家活儿多,没劲儿跑。分把的利息也划不来,到年底才能还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