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09-14 14:28作者:王华老师
那时,县城至乡镇电路数量极其紧缺,一般乡镇只能开通单路载波机,中心乡镇开通3路载波机,当时最发达的乡镇——“酒乡”洋河镇也只开通两台3路载波机。为保证电路忙时不中断,我们白天对磁石交换机进行整体清洁、干电池及振铃系统测试、塞绳塞孔维护更换等工作。而载波设备性能检测和载波电路预检预修工作只能利用夜间进行,那时候的设备都是晶体管分立元件,还没有集成电路,也基本没有备板,“跑电路”、查障碍、修复障碍的一系列过程都是通过我们手工操作完成。通常,一个邮电支局(或邮电所)需要一天时间,次日再赶往下一个支局(所),往返一圈,往往需要一个星期左右。
起初,我有些承受不了,第一回下乡甚至腿上都被自行车磨破了皮,但不久便适应了。有时候,在赶往下一站的途中,骑行在乡间小路上,头脑回想着上一站的某个设备障碍被修复、完成了某项作业计划,再看看路边的“田园风光”,心情真是愉悦,小小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便油然而生。
一年后,我被安排到县局载波室工作,从事长途载波机维护,具体负责泗阳开往淮阴(今淮安)方向的ZM305长途载波机“包机”工作。ZM305是一台12路载波机,大家都视若“珍宝”,我更感到责任巨大,生怕其哪天突然“尥蹶子”,甚至一段时间觉都睡不踏实。在载波室期间,我是上“三班倒”,一边机房值班,正常做好设备巡视、电路检测调度和维修派工,一边利用一切“碎片”时间,迅速通读《ZM305说明书》,熟悉电路原理,掌握维护规程,进而制订出维护作业计划。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往往是我和ZM305“亲密接触”之时,根据作业计划,很多维护检测项目通常需要夜间电路闲时进行。此时,我便小心翼翼地进行设备自测,然后再与淮阴端局进行设备A、B端系统全程对测,对偏离值及时进行校正,确保电路始终处于正常状态。在我的精心呵护下,ZM305似乎和我结下了深厚情谊,直至四年后离开载波室,它从未和我“红过脸”,没有发生任何重大故障。
在载波室工作,整天与设备为伴,设备工作声音充盈耳畔,特别是上夜班时候即使没有设备检测计划,也很难入睡。但我却很快适应了那样的工作环境和模式,因为,我把上夜班的时间,当做我学习技术、“体检”设备的最佳时机。
1995年底,我离开了载波室,离开了那些曾与我朝夕相伴的载波机,到一个新的岗位上工作。此后不久,随着通信技术升级,大约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载波这一传输方式逐渐被更为先进的光纤和数字传输技术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