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09-13 14:43作者:王新老师
“要致富,先修路”。我老家所在乡镇共有十多个村,直到八十年代末期,还没有一条柏油公路,近一半村庄不通汽车,乡与村之间多是三、四米宽的小土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后来,陆续修通了乡村简易公路。2000年以后,重新规划乡村公路网,对乡村公路进行硬化,逐步实现村村通柏油路、村村通公交车。在交通工具方面,过去,农村的主要运输工具是自行车、地板车,现在全市农户的摩托车、电动车拥有率已达90%,15%的农户购买了小汽车。以我老家所在的村为例,200多户人家,180多户的家庭购买了摩托车或电动车,20多户购买了农用运输车或小轿车。
二是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变化。精神文化生活是否丰富,是体现农民生活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改革开放前,农村精神生活极度匮乏,截止1978年底,全县没有一台电视机,每个村平均一个多月左右才能看上一场露天电影。小人书、连环画等,不仅孩子们看得爱不释手,大人们读起来也是津津有味。
现在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可谓丰富多彩。目前,**农村彩电拥有率已经达到99%,有线电视实现了村村通,乡镇驻地和一些较大的中心村有网吧,60%左右的农户家里有电脑。看电视、上互联网成为农民最重要的休闲方式和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除了关心致富信息、技术信息外,他们越来越关心党的农村政策和国内外大事。总的看,80后的青年农民普遍爱看书、爱学习。我在一位农民家里看到一本2006年的《农业知识》合订本,书都快翻烂了,还在那儿摆着。一位村支书这样对我说:这些年来国家在农业上花的钱确实不少,希望在农业科普读物出版方面,也给予适当的补贴,把书价降下来。
三是农村通讯设施方面的快速发展。如果说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所发生的变化只是“量”的积累,那么,农村通讯设施的发展则是“质”的飞跃,是革命性的。
八十年代之前,不论城市农村,传递信息的主要方式就是书信,有急事的话,就发电报。我想,40、50年代出生的人,可能都有过“字斟句酌”起草电报稿的经历。为此,电报稿还一度成为上世纪六十到八十年代期间特有的一种应用文体。
现在,随着信息产业突飞猛进的发展,传统电报和信件已被电话所取代,截止2017年底,**农村的固定电话普及率已经达到了90%,手机的普及率达到近80%,不夸张地说,在农村,在18至50岁的这个群体中,手机就像七八十年代的手电筒和半导体收音机一样,已经成为人人必备的家用小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