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12-19 21:45作者:三水老师
4、对新常态下如何更好地开展工作,主动研究不够,措施办法不多,凡事等着上级出政策、领导出主意。比如,在项目审批上,过去为了加快速度,经常“先上车后买票”,现在这些办法不能用了,但对如何合理简化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限,既严格程序,又保证进度,用心思考和探索不够。有的对如何激发调动干部的积极性、创造性,缺乏方向感、理不清头绪,更不明白如何担当、如何推动、如何发力。
5、唱功好,做功差,谈战略头头是道,做起来束手无策。有些干部把纸上谈兵当作能力,搞“假大空”、坐而论道,推进工作只打雷不下雨,光说不练,不见实招,画饼充饥,表面上雷厉风行、大张旗鼓,内心却不关心工作的实效,不关心是否对群众有益。
由于上述心理使然,这样的领导干部整天无所事事、无所用心,当然也就无所作为……他们只能明日复明日,得过且过地混日子,还美其名曰自己的为官原则是:不招事、不揽事、不生事、不惹事、不多事、不摊事……
对待这种不想事、不找事、不干事的领导干部,我觉得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交出手中的权利不再担任领导。
“能想事(主动研究工作)、能找事(主动干工作)”,是各级组织选拔领导干部的首要条件。一个干部如果连工作都不琢磨、不想干,或者不想干好、干出色、干出成绩,那么这样的干部还有提拔的必要吗?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平时多想事(多想工作)没事时多找事(主动找工作做)应该是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
“想事”就是思考问题,是领导干部的理论素质与工作实践相结合的领导才能的体现。领导干部只有经常想事,才会有做好工作的思路,才会有工作的理想和目标,才会有具体工作的方案和办法。
“找事”就是具体地做工作,是领导干部为人民服务的具体体现。领导干部“不找事”就只能无事可做。在其位却不谋其政,如同占着“茅坑不拉屎”,反而坐享党和人民的“俸禄”,俗话说:“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