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高等教育网 > 问答 > 正文

怎样对待成语典故?

展开

发布时间: 2021-03-25 16:04

48763次浏览

1条回答

张雪松 一级教师 2021-03-25 17:00

成语典故简称成语,是长期习用而形成的一种固定词组。现代汉语中的成语典故,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古代的典籍。有人把包含了特殊故事的成语叫作典故。 掌握成语典故,对提高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有很大帮助。怎样掌握成语典故呢? 第一,弄清来源。就是说,要了解成语的出处与本义。这样才不致写错、用错。如“胸有成竹”,有人照字面解释为“胸中有一根棍子”,闹了笑话。原来,宋朝有个人画家叫文与可,善于画竹,画得又快又好。苏东坡评论说,文与可画竹,真是胸有成竹。这是它的本义。后来比喻在动手做事之前心里已有了全面规划。既有故事,又绕了一个弯子,照字面肯定是讲不清的。当然,介绍成语来源决不可流于烦琐考证,故意求深。有些成语只要字面上讲清就可以理解的,则不必东引西征。 第二,抓住特点。成语的共同特点是固定性。成语大都是四个字组成的,在结构上大于一个词,在意义和功能上相当于一个词。无论结构与意义都比较稳固。因此,不能乱拆、乱改、乱造而打乱其结构,也不能随心所欲地解释而违背它的约定俗成的意义。 各个成语也往往有各自的特点。因此,应根据特点而确定着重弄清什么,不要千篇一律,平均用力。 第三,注意应用。成语言简意赅,生动形象,具有很大的概括力与表现力。因此,学了成语,要在写作中适当应用。应用时应注意选择那些通俗的、有生命力的成语,而反对用那些冷僻的、死亡了的成语。鲁迅先生说,用词“一须选择,二须有字典以确定所含的意义”。对于成语更应如此。不弄清其含义、功能感情色彩,就会弄巧成拙。 学生学习成语最容易犯的错与是因意义不清而误用或重复。教师可采用解释成语意义、分析成语结构、填空、造句、改错、注音等练习手段,帮助学生掌握与运用成语,及时纠正其错误。

展开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