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高等教育网 > 问答 > 正文

文言文有哪些突出的省略现象?

展开

发布时间: 2021-03-25 16:03

37547次浏览

1条回答

尹秀华 三级教师 2021-03-25 16:50

省略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句子省掉了某一个或某几个成分。省略的语言环境,古今是相同的。 一、对话。 如:“子墨 子见王,曰:‘……此为何若人?’王曰:‘必为有窃疾也。’” (《公输》)楚王的回答中省掉了主语“此”(这个人)。 二、承 前。 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第一 句讲了“鼓”(打鼓),第二句、第三句便承接第一句而分别在 “再”与“三”的后面省掉了 “鼓”。 三、蒙后。 如:“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第一句的主语也是“公”(您), 因为后面出现了“公”,前面便省略了。《诗经•七月》有一个 突出的例子:“七月在野,八月在宇,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前面两句的主语“蟋蟀”都蒙后省掉了。 文言文突出的省略成分的现象,表现在以下四点: (一)谓语的省略:谓语是表达意义的最主要的成分,一般是 不能省略的;在文言文中却有不少省略谓语的例子。如: ① 上医医国,其次疾。(《国语•晋语》)(上等的医生医治 国家,次等的医生医治疾病) ②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卷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先王定下的制度,大都会的城墙不 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都会的城墙不超过国都的五分之 一,小都会的城墙不超过国都的九分之一。) (二)中心语的省略:即在句中只出现修饰成分。如例② “中”与“小”的后面都省了中心语“都”。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与这种省略方法关系极大。《陈涉起义》中的“披坚执 锐”,“坚”的后面实际上省了 “甲”(铠甲),“锐”的后面实 际上省了“兵”(兵器)。 (三)兼语的省略。如: ③必勿使反。(《触龙说赵太后》)(一定不要叫她回来。) ④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促织》)(试着叫那只促织 打架,有打架的才能,因而责令华阴令要经常向宫中供应 促织。) 例③“使”后省略了兼语“之”(她);例④“使”后也省略 了兼语“之”(促织);“责”后省略了兼语“华阴令”。 (四)介词“于”“以”及介词的宾语“之”常省略。如: ⑤ 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公输》)(不行啊,我已经把这件事向楚王报告了。) ⑩唉!竖子不足与谋!(同上)(唉!志向小的人不值得与 他谋划大事!) 例⑤“王”之前省掉介词“于”(向);例⑩是介词“与”后面省掉宾语“之”(明指项庄,实指项 羽)。 但是要注意的是,文言文省略的条件没有白话文严格。因此,阅读文言文时,一定要细心体察上下文意,才能弄清省掉了什么, 做到不发生张冠李戴的现象。 附带还要谈一点,文言文还有把专有名词省掉一截的现象。 如:“赏句类陶渊。”(孟郊《寄陕府郑给事》)(像陶渊明那样欣 赏诗句)这种省略现象虽不足为训,但阅读古书时不可不注意。

展开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