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高等教育网 > 问答 > 正文

文言文的夸张有什么特色?

展开

发布时间: 2021-03-25 16:03

59272次浏览

1条回答

赵梦香 一级教师 2021-03-25 17:00

夸张是古今共有的一种修辞手法。它“廓大一个事件或人物的特点”(鲁迅《漫谈“漫画”》),以更充分地体现事物的本质与人的感情。如李白的名句“燕山雪花大如席”(《北风行》),“白发三千丈”(《秋浦歌》),都以大胆的夸张见称。前者突出了北方的苦寒,后者渲染了诗人虽略带惆伥而实则不服老的豪迈情绪。 文言文中的夸张有一个突出特点:往往与铺张的描写,排偶的句式结合在一起。如: ①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阿房宫赋》)(哪里来的那么多的闪闪发光的明星啊,原来是宫女们打开了梳妆的镜子;忽然间为什么乌云纷纷翻动呢,原来是宫女们早晨正在梳头;为什么渭水忽然上涨了,浮起一层油脂,原来是她们倾下了洗罢胭脂的用水;为什么宫室间烟雾纵横弥漫,原来是那里面正在焚烧香料……) ②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 此欲倒东南倾。(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高高的天姥山,山顶连着天,横亘空中,其势非凡,它超过了著名的五岳,盖过了赤城山,天台山在它的东南面,高有四万八千丈,但比起它来低了许多,仿佛东南面已经倾陷。) ③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 齐明、周最、陈轸、召(shao)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兒(倪)良、王赓、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而延敌,九国之师遁逃而不敢进。(贾谊《过秦论》)(在那个时候, 六国有很多谋臣武士,宁越、徐尚、苏秦、杜赫这一班谋臣给六国出谋划策,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这一群人物给六国相互联络,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 廉颇、赵奢这一类名将给六国训练军队。他们纠集了很多力量开往函谷关攻秦,秦国开关迎战,他们都纷纷逃跑了。) 例①极力铺陈阿房宫中的奢侈浪费,一连用了四个排比句; 例②连用五岳、赤城、天台等名山衬托天姥山,行文挥洒自如; 例③是散文中的例句,它几乎列举了战国时代所有的著名的谋臣、武将(应该说明的是,这些人中有的根本未参与对秦斗争)。 它在三个排比句中铺述出二十个人名,极写六国得人之盛,从而更加衬托出秦国“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的威风。这种与铺张、排比结合在一起的夸张,叫它“夸饰”是更恰切一些的。 文言文的夸张往往使用方位词、数词作虚拟的描写。女口: ④东市买駿马,西市买鞍鞯,南市卖辔头,北市买长鞭。 (《木兰辞》) ⑤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杜甫《古柏行》) 例④是夸张地描写出征前的繁忙之态;例⑤不过是写古柏的高大。两例中的方位、数字皆不可死看。有人讥笑《古柏行》写古柏的高与大的比例不当,便犯了以虚作实、照字死解的毛病。 文言文的夸张经常使用一些典型化了的人名、地名、物名,把它们当成了夸张的通用词语。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泰山”这个地名代表了最高、最重要的东西。后来用“泰山北斗”来比喻威望最高的人,也是这个习惯用法。 我们理解“夸张”这一手法时,一定要着眼于客观事物的突出特征与主观情绪的集中表现,不可“以辞害意”;而我们学习运用夸张这一手法时,则要注意避免娇揉造作或将夸张与浮夸混淆。

展开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