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06-01 21:15作者:才子老师
许涛司长首先谈到乡村教师的概念,按照国家定义,他们即是在村中心区和村庄这个区域工作的老师。这个人数至今是330万,而在贫穷区域的教师数量则是170万,就是这些教师支撑了中国的乡村教育。许司长从目前乡村教育概况、重点实施项目、研究方向、解决策略方案等几大块内容进行深入剖析阐述。他特别提到怎样留住乡村师资的问题,观点明确地表明就是要涨薪水。此外,许司长还谈到对于乡村教师最关心的问题——职称问题,引起台下的教师们雀跃。他说,我们做了一个重大的突破,从此以后,乡村教师评定职称不再考外语。考外语对于大学教师来说是必须的,但是对中小学教师没有必要。但我们也有很细的指标,也不是随便就可以评职称。而后,对于教师编制、教育均衡、教师待遇以及教师荣誉等方面问题,许司长都一一作了或政策或事例的解读和阐述。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敬德书院荣誉院长楼宇烈先生发言
接着许司长,楼先生谈到教师职业的神圣性问题。他说,教师的职业是关系到千秋万代,子子孙孙的,其神圣性就体现在这个地方。教师想要受到社会的尊重,首先要教师自己尊重自己,尊重自己神圣的地位,或者这样的职位。我们为人教师,传授的就是为人之道,做人的道理。授的是为学之方,怎样去学习,学习是为了什么,而不是死读书、读死书。另外还要解偏僻之惑,帮助学生全面地看问题。传为人之道,道为学之方,解偏僻之惑。这不仅仅是对乡村教师的要求,也是对所有教师的要求。
随着发言的进行,本次会讲也渐入佳境。本次主题会讲邀请了三位主讲人,他们是北京师范大学的徐勇教授、江西弋阳教育局的方华局长和首届“启功教师奖”获得者、重庆市奉节县永安中学张祖安老师。三位主讲人分别就自身对“乡村教师与乡土文明”这一主题的理解发表了看法。
其中,徐勇教授特别提到了古代乡村教育中的私塾体系。古代塾师的社会形象,主要是人为塑造,或者秀才、进士们塑造的,所以在这些人眼中塾师的形象非常不好。不懂装懂,腐朽世俗,这是塾师在过去历史文献中留给我们的形象。但是在乡村社会,塾师他们的地位主要是那些没有文化和少文化的社会大众所奠定的,塾师受到这些人的尊重并且享受非常高的社会地位。塾师作为古代乡村的知识分子,作为当地的知识精英,以研习儒家学说为己任。他们是乡村社会道德礼仪的看护者,他们谨言慎行,劝导乡民向善行善。塾师的消失,也就意味着乡村文明的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