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11-15 22:21作者:李天扬老师
如何顺利完成向“职业人”过渡
第一,要处理好“不适合”和“要适应”的关系。当前,不少用人单位对职业院校毕业生有一个较为普遍的看法:上岗快,跳槽也快。职业院校毕业生频繁跳槽为哪般?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不少同学从学校到社会的第一步出现了严重的不适应,主要表现为:抱怨工作太累,嫌工作单调乏味,认为付出与收入不成正比、待遇太低、操作规范太严、劳动纪律苛刻等。一位同学跟我聊天时的一句话颇具代表性:“找了很多家企业,结果发现,没有一家适合我的。”
我想告诉这位同学的是,如果某一个岗位你认为不适合你,我表示理解;如果多家企业、多个岗位都不适合你,我就要提出质疑了:作为一个初入职场的新手,你有什么资本要求企业一定要适合你呢?美国经济学家舒马赫说过一段话“每个人诞生在这个世界上,都必须工作,这不仅是为了自己的生计而是努力为获得成就”,从我们所面临的现实情况看,我想应该把舒马赫的话修改成“每个人诞生在这个世界上,都必须工作,这首先是为了自己的生计,然后才是努力为获得成就”。
简单地说,为了生存,同学们必须工作。为了工作,同学们必须学会主动适应企业,而不是一味地要企业“适合我”。
第二,要处理好“存在感”和“责任感”的关系。跟同学们聊天我有一个意外收获,那就是,我可以及时学到一些在你们中间颇为流行而我却感到陌生的用语。最近就听到一些同学常常使用“存在感”一词,如“没有‘存在感’”、“我的‘存在感’在哪里”等。经过讨教,我弄明白了这个词的意思。所谓“存在感”,是指一种自我感觉,感觉自己在单位里可有可无、不被重视,于是职业倦怠感、人生迷茫感油然而生。
据我所知,在同学们中间,没有“存在感”的不在少数。如何解决没有“存在感”的问题,我当然没有什么灵丹妙药。但我认为,没有“存在感”与缺乏“责任感”有着因果关系。所谓责任感,说得直接一点,就是稻盛和夫所言“你们进入了社会,该轮到你们回报社会了”,“回报社会”就是一个有良知的公民应该具有的“责任感”。没有这样一种“责任感”,不愿意为社会提供“物质和服务”,一个人的价值就无法体现出来,这样的个人又怎么会有“存在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