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11-15 15:42作者:才子老师
决策,指衡量自己的能力与职业理想之间的差距,有意识培养自己的全面素质,初步确定自己的职业理想和职业发展规划,同时着手实施。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评估、反思和调整自己的职业规划。
由于我国小学、中学教育基本以升学为直接目标,导致多数学生“对专业无意识”,并且容易“盲目就业”。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的一项针对初三和高三学生的调研显示,高三学生对高考志愿中专业的了解程度为“一小部分”和“全不了解”的比例为75.2%,初三学生只有11.4%的城市学生和7.1%的县镇学生认为自己可以从容就业。
学生以这样的状态进入大学,必然会对自己的未来不知所措和无所适从,在学习了多之后甚至到了博士毕业时再得出结论:“我不喜欢、不适合现在这个专业”,这显然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对国家来说也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不仅有必要而且是必须要及早帮助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以便有效地减少上述情况的发生。大学新生应善于利用这一资源,培养职业规划从“早”做起的意识。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近来职业生涯辅导工作在高校中开展得如火如荼,但理论指导偏多。其实,大学生在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的基础上,更要和国情、社会现实以及自身情况紧密结合,侧重何时“做”和怎样“做”,以提高职业规划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在这方面,美国的一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美国ucla大学职业中心根据不同级学生特点制定了配套方案:一级为自我探索期,新生可以通过课程学习、课外活动、参加社团开发自己的兴趣和技能;通过咨询父母、朋友、老师等身边人以及相关测评工具来更加深入准确地认识自己。二级则开始拓展职业生涯视野,通过书籍、互联网进一步加强职业了解;参加招聘会或与职业生涯相关的活动;参加实习、暑期工作和志愿者活动,从中获得工作经验。三级要缩小选择范围,探索用人单位和工作环境,建立专业化的联系,以辅助求职竞争;持续获得与职业生涯相关的工作和领导经验。四级则做出生涯决定,确保顺利取得学位,参加求职技巧工作坊,参加招聘会、查找信息发布并正确得到推荐等。
清华大学作为在全国较早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高校之一,自20世纪90代后期开始不断总结国内外职业辅导成熟经验和做法,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和学生需求,注重调动多方主体和社会资源的参与,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建立起了一套多层次、综合式的大学生职业辅导模式,包括系统化、专业化的职业辅导系列课程,丰富多彩的职业辅导活动月、职业教练计划等第二课堂活动,面向新生的入学职业生涯教育讲座,团体工作坊、个别咨询、校友访谈、职业体验日和实习实践环节等内容,并率先引进了职业辅导网络课程、在线职业测评工具等,为在校学生进行自主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和有效途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