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07-26 11:41作者:李一老师
“现在范家塘,基本无绿化,生活、消防等基础设施都不配套,还有两处茶水炉,说明有的住户连在家开火都困难。”人大代表们的3次建议案都呼吁,要让范家塘居民从现在的片区容积率1.5左右,人均居住面积5.3平方米,户均建筑面积17.5平方米,变成今后住得“有尊严”。
目前的居住现状均远远低于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标体系中,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的要求,更低于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要求。市、区人大代表20多年的关注和呼吁,也是范家塘1940户、6500多居民20多年的期盼。
B范家塘的前世今生
60年前搬来时还是单身
范家塘有不少住了几十年的老街坊,昨天,他们向记者说起了范家塘的前世今生。
“从1956年搬进范家塘就没离开过,当时还是单身,现在4个儿女的孩子都长大了。”住在范家塘114号的市民贡克俊今年已80高寿,从1956年搬进范家塘,全家人就一直住在这儿,迄今已60年。
当时贡老租的是5小间平房,月租8元,住进来后才知道,这里原来真有一个塘,1945年抗战胜利后塘被填了,很多外地来宁谋生又没房住的人,陆续来这里自建房,当时建的多为稻草泥土小平房和披屋,东一间西一间的,不成规则,也不牢固。
1959年,人们用拆下来的城墙砖将稻草泥土房改建成砖瓦平房,一排排的,楼间距很大,车子能开进来。其中有不少公房可以分配,贡克俊就在那时和邻居平分了一套21平方米的平房,每月向房管所交1.5元房租。1966年邻居下放,另半间房也分给了贡克俊,但这时家里已添了人口,还是不够住,于是开始像其他人家一样,自己开始扩建,先是一楼,接着二楼、三楼,现在他家已有140平方米。
“住的人很杂,不少下放回城的无房户,后来也被安置到这里。”贡克俊说,有好多年,范家塘都住着不少收旧和拾破烂的人,很多人家经济条件都不好,没有能力在别的地方买房,只能一直住在这儿。
77岁的芮新元从1978年搬到范家塘住,迄今已近40年。当时是单位调剂分配的57平方米临街楼房,没阳台。
“从住进来起,已被偷了5辆电动车,十几辆自行车,有次一天就被偷了2辆。”芮新元说,最后全家人没办法只能每天扛着自行车上下5楼。更糟糕的是,楼下化粪池经常漫溢,老鼠跑,蟑螂爬。儿子结婚后搬到别的地方住,每次小孙女来,抱她上楼时都紧捂着嘴巴鼻子,说爷爷奶奶住的是“臭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