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06-21 00:41作者:王华老师
(二)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基本路径,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全面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推进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加快发展风能、太阳能和地热能,加大煤层气开发力度,积极推进先抽后采。发展绿色交通,加快构建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实行公共交通优先,加强轨道交通建设,鼓励自行车等绿色出行。全面实施新能源汽车推广计划。提升建筑能效水平,大力推广绿色建筑和可再生能源建筑,加快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主动控制碳排放,加强高能耗行业能耗管控,有效控制电力、钢铁、建材、化工等重点行业碳排放,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加快推进省级低碳市县试点和园区试点建设,积极开展低碳商业、低碳社区试点。加强碳汇体系建设,增加森林碳汇,继续开展碳捕捉、利用和封存基础研究,提高工业碳汇能力。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探索建立碳排放总量控制和目标分解制度,研究制定重点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标准,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工作机制和支撑体系。积极争取国家碳排放交易试点落户山西。
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减量化优先”原则,加快建立循环型工业、农业、服务业体系,提高全社会资源产出率。建立具有山西特色的煤炭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构建资源综合利用和能源梯级利用的现代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计划,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减少单位产出物质消耗。推动各类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以产业集聚和共享基础设施为纽带,促进企业、产业间的循环链接,提升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园区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进生产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加快构建循环型社会。健全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回收体系和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提高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推动废弃物处理方式由无害化处理为主向资源化利用为主转变。推动朔州国家级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基地和国家级工业绿色转型发展试点城市建设。积极开展循环经济重点领域试点示范创建工作,在企业、园区和区域层面建立一批循环经济典型模式,提升重点领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
(三)促进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坚持节约优先,强化全过程管理,提升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水平,大幅降低资源消耗强度。坚决打击私挖滥采,运用先进技术对传统开采方法进行改造,加快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提高资源回收水平。加快推动重点领域节能技术改造,强化单位产品能耗标准、绿色建筑标准等约束。实施工业能效提升计划,在重点耗能行业全面推行能效对标,促进企业节能降耗和产业转型升级。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用好用足黄河水,限制开采地下水,以水定产、以水定城,建设节水型社会。实施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管理。坚持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调整建设用地结构,降低工业用地比例,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和工矿废弃地复垦,严格控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规模。积极争取国家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建立预算管理制度、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更多用市场手段实现双控目标。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和合同节水管理。管住公款消费,深入开展反过度包装、反食品浪费、反过度消费行动,推动形成勤俭节约社会风尚。
(四)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将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作为地方各级政府环保责任红线,制定污染物排放总量限制和环境风险防控措施。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落实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提升和优化环境治理体系。提高煤炭等矿产资源的全过程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推进重点行业污染物减排,严格淘汰落后产能,严控“两高”行业新增产能,持续推进清洁生产。以雾霾治理为重点,加强细颗粒物监测和区域联防联控,加快市区重污染企业搬迁改造,推动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有效预防重污染天气。加强重点流域和区域水污染防治,突出加强饮用水源地和岩溶大泉泉域保护,保障水源地安全。实施重点行业废水深度处理,加大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及中水回用力度,减少城市黑臭水体和工矿区、农村黑臭水体。强化土壤污染治理,实施工矿废弃地综合整治和复垦利用。推进以垃圾无害化处理和污水处理为重点的农村环境整治,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统筹农村饮水安全、改水改厕、垃圾处理。全面推进采煤沉陷区、采空区、水土流失区、煤矸石山的生态环境治理修复重点工程,有序推进采矿破坏村庄避让搬迁工作。
(五)构筑生态安全屏障。推进汾河、桑干河、滹沱河、漳河、沁河等五大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水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修复工程。加强沿黄地区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加强湿地保护。启动实施黄河古贤、碛口水利枢纽建设。在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生态红线,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探索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对资源消耗和环境容量接近或超过承载能力地区,及时采取区域限批等限制性措施。强化森林资源保护,加快推进林业“六大工程”建设,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和林木碳汇蓄积量。严禁非法侵占林地和移植天然大树进城。搞好国营林场改制。创新产权模式,引导各方面资金投入植树造林。
六、推进开放发展,着力培育合作共赢新优势
以构建开放型经济为引领,抢抓国家推进“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环渤海经济圈等重大历史机遇,在融入国家战略中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强化区域合作中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努力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高水平全面开放新格局。
(一)创新对外开放体制环境。完善对外开放政策,最大限度放宽投资准入限制,加大招商引资和产业升级对接力度。大力推行上海自贸区在投资、贸易、金融、服务业开放和事中事后监管方面可复制的改革试点经验。推行普遍备案、有限核准的外资管理制度,切实推进投资便利化。全面推进通关无纸化改革,积极融入全国通关一体化改革,进一步加强与沿海沿边省份、中部五省口岸通关大合作,构建快速高效的立体通关体系。依托山西科技创新城,构建“引进来”和“走出去”良性互动的科技信息综合平台。推进政务平台建设,全面推行政务公开,打造透明高效政务环境。加快营造开放透明的法律环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稳定有序的经营环境,在全社会形成亲商、安商、容商、富商良好环境氛围。
(二)加快开发区建设。加快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特色突出、功能互补、绿色生态、区域平衡的开发区和各类产业集聚区发展格局。按照产业高效、低碳、生态、循环发展要求,把国家级开发区建设成为品牌示范园区。支持太原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太原经济技术开发区扩区拓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型,争取将省级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鼓励符合条件的产业集聚园区规范整合,争取升级为省级开发区。逐步建立开发区与所在区县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提升开放型经济承载能力。深化开发区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建立开发区市场化发展体制。鼓励开发区积极参与区域合作,“走出去”与省外园区建立合作联盟。加快发展“飞地经济”,建立跨地区跨部门的对接协调机制和服务促进体系,承接产业转移。
(三)加快各类开放平台建设。加快建设产业园区承载平台,推进产业集聚,打造集约利用土地、保护生态环境的示范区和发展开放型经济、体制创新的先行区。加强口岸、保税区、电子商务等功能性开放平台建设,推进全方位、立体式对外开放。打造国际化会展平台,构建多元会展合作交流体系,形成我省外向型经济新业态。推进外事资源集合平台建设,创新国际友城交流合作模式,建立国际交流合作联动机制,发挥外事资源对服务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集合作用。
(四)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和水平。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实施精准化招商、积极推动股权招商、大力开展主题招商。切实发挥商会和各类组织积极作用,吸引企业家来晋投资创业。加强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和区域性金融机构合作,努力争取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支持,有效利用各类国外优惠贷款和智力资源。
(五)加强以煤会友。充分发挥我省煤炭资源和煤、煤化工、煤机装备等优势和市场潜力,推进建设全球低碳创新基地,千方百计提高我省作为国家新型综合能源基地的美誉度和影响力,加强同世界煤炭大国的主要产煤省州、国际友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多领域互利共赢务实合作。打造具有全球影响的低碳发展高峰论坛,建立专门机构,筹建永久会址,调动社会化力量,实行市场化运营,把论坛办成低碳新理念的传播平台、新成果的展示平台、新技术的交易平台和交朋会友的联系平台。
(六)加快提升外贸核心竞争力。完善对外贸易布局,创新外贸发展模式,加强营销和售后服务网络建设,提高传统优势产品竞争力,巩固出口市场份额,推动外贸向优质优价、优进优出转变。大力发展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平台),提升报关、报检、外汇、物流、退税和融资等综合服务能力。巩固旅游、建筑等传统服务贸易,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外贸竞争新优势。积极推动“互联网+外贸”模式,加快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市场采购贸易等新型贸易方式。推进服务外包示范基地建设。探索加工贸易垂直整合方法,打造“多头在内、一头在外”“整机+配套”的内陆加工贸易发展新模式。
(七)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紧紧抓住“一带一路”战略机遇期,拓展开放发展新空间。深化我省与沿线国家产业、产能合作,以“万里茶道”联合申遗为依托,加强与俄罗斯、蒙古等沿线国家的合作交流,提升晋商与“万里茶道”国际影响力。积极打造“山西品牌丝路行”开放新名片,推动品牌产品和优势产业“走出去”。完善“走出去”服务支持体系,支持上下游关联产业企业联合“走出去”,在境外建立原料开采加工基地和装备制造基地。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沿线国家道路、桥梁、港口、建筑等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对外工程承包龙头带动作用,推动“组团式”走出去发展,带动技术、服务、劳务和成套设备出口。积极推动境外园区建设,依托晋非经贸合作区大力拓展非洲市场,深化与东盟国家产能合作,加强与港澳台地区及海外友好省州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
(八)深化与京津冀、环渤海经济圈协同发展。自觉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强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合作,完善能源输送网络,打造京津冀一体化的清洁能源生产供应基地。积极推动民航业融入京津冀民航协同发展战略,实现省内机场与京津冀三地机场的统一运营、统一管理。全方位推动航空口岸对外开放,发展通用航空,完善口岸功能,发挥口岸效应。积极承接京津冀地区新材料、节能环保、高新技术等疏解产业,加强“研发创新—创新成果产业化合作”。发挥我省优势,推进晋北地区鲜活农产品、特色小杂粮进入京津市场,实现与京津冀地区旅游资源共享。深度融入环渤海经济圈,推动省内企业参与环渤海地区港口建设,打造产品快速出海通道。积极对接长江经济带战略,扩大与相关地区交流合作,加大面向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地区招商及产业承接力度。
(九)全面深化与周边区域合作。落实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战略,强化与中部省份协同发展。深化中原经济区合作,加快跨省战略大通道建设,打造我省运城、晋城、长治等南部地区面向中原经济区,连接华东、华南物流通道,把晋东南地区打造成为“煤、电、气、化”综合能源产业基地和新型现代制造业基地。加快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协调发展,建立“三省四市”省级协调机制,合力打造全国省际交界地区协作发展试验区。建立更加紧密的沿黄经济协作区战略合作关系,推动“黄河几字湾”区域集群化发展。有效发挥黄河九省旅游联盟作用,打造国际知名旅游品牌。加快推进蒙晋冀(乌大张)长城金三角建设,力争进入国家区域合作战略体系。
七、推进共享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坚持富民与强省统一,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切实做好就业、医疗、教育、社会保障、养老、扶贫等民生工作,使全省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一)增加公共服务供给。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加强义务教育、就业服务、食品安全、社会保障、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公共文化、体育健身、环境保护、气象防灾减灾等基本公共服务,努力实现全覆盖。加大对革命老区、贫困地区转移支付。加强对特定人群特殊困难的帮扶。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积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项目投资、运营和管理,提高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与效率。
(二)实施城乡人居环境改善工程。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实施设施提升工程、城市安居工程、城中村改造工程和环境提质工程,不断加大城市管网、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保障性住房、普通商品住房和租赁住房供给能力,加快城中村改造,提高城市污水垃圾处理和园林绿化水平。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施完善提质工程、农民安居工程、环境整治工程和宜居示范工程,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加大采煤沉陷区治理、危房改造、易地搬迁力度,强化垃圾污水治理,加快宜居示范工程建设,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三)加大脱贫攻坚力度。把脱贫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创新脱贫开发工作机制,增强贫困地区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实现全省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和贫困类型施策,努力实现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以吕梁、太行两大集中连片贫困区为重点,继续推进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促进形成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强大合力。全面落实国家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进一步落实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比照实施西部大开发各项产业政策。加大财政综合扶贫投入力度,以县为单位加强资金统筹,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创新金融扶贫机制,加大贫困地区信贷支持力度,实现金融机构空白乡(镇)的金融服务全覆盖。探索对贫困人口实行资产收益扶持制度,努力解决空心村问题,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各级党委和政府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党委和政府,要逐级立下军令状,层层落实脱贫攻坚责任。实行最严格的考核督查问责,确保中央和省委制定的脱贫攻坚政策落地见效。
(四)提升教育水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切实提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鼓励普惠性幼儿园发展,重视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提升基础教育质量。加快城乡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实行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制度,完善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制度。加快推进特殊教育发展。率先对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强校企合作,促进产教深度融合。开展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围绕山西产业链建设若干国内一流学科群,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加快发展多种形式继续教育,畅通终身教育通道。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远程教育,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健全支持民办教育发展机制,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五)促进就业创业。制定和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实现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联动发展。着力实施高校毕业生创业引领和就业促进计划,统筹开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人口和传统产业转型中分流的富余人员、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残疾人等群体的就业工作。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计划和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提升农民素质,支持就地就近就业创业。建立完善促进就业创业资金投入长效机制,建立政府投资、招商引资和重大建设项目新增就业岗位预估和考核制度,加强就业创业扶持政策落实和资金投入绩效考核。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在全省开展创业型城市创建活动。
(六)形成合理收入分配格局。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努力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科学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支付保障机制,完善最低工资增长机制,完善市场评价要素贡献并按贡献分配的机制。拓宽城镇居民增收渠道,突出做好企业职工、中低收入者和困难家庭增收工作。以非公有制企业、中小微企业为重点,积极稳妥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建立健全治理欠薪工作机制,完善工资指导线制度,适时适度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完善省属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深化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和工资制度改革。建立保障和促进农民收入多元化增长的长效机制,努力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七)健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设和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完善并轨后的城乡居民养老制度。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建立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生育保险一体化制度,建立健全功能完备的失业保险制度,健全预防、补偿和康复相结合的工伤保险制度,构建一体化社会保险体系。大力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发展儿童福利事业,实现市县儿童福利机构全覆盖。健全扶残助残服务体系,加快残疾人福利事业发展。健全和完善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因灾因病致贫人员救助以及医疗、就业、教育、住房、临时救助等专项救助在内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支持公益慈善事业发展,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开展社会救济和社会互助、志愿服务活动。加强殡葬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殡葬服务体系。
(八)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行医疗、医保、医药联动,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继续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模式,逐步构建科学、有序、便捷分级诊疗格局。加强公共卫生服务,继续实施国家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逐步提高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落实预防为主方针,推进重大疾病防治战略,以健康城市建设为抓手,全面推进重大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综合防控。加强妇幼健康服务网络建设。巩固和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全面推进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和医疗卫生资源下沉,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坚持公立医院公益属性,完善科学补偿机制,建立符合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推动健康服务业发展,鼓励社会办医,逐步形成以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的社会办医体系。加强残疾预防,加大对残疾人的康复救助力度。
(九)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居民健康素养,优化人口结构与分布,引导人口有序流动。推进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改革,提高生殖健康、妇幼保健、托幼等公共服务水平。健全特殊困难计划生育家庭的关怀扶助体系。提高家庭发展能力。全面推进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进医养融合。进一步完善老年人权益保障和优待政策法规,加大对生活困难老人救助力度。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和未成年人权益。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
八、推进廉洁和安全发展,着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廉洁促进发展,发展必须廉洁,扎实推进“六权治本”,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培育廉洁发展的社会氛围,持续加强安全生产,健全公共安全保障体系,促进廉洁安全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着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一)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狠刹“四风”、打黑除恶高压态势。反腐倡廉建设永远在路上,反腐不能停步,不能放松。始终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严肃查处损害群众利益、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以最坚决的态度减少腐败存量、以最果断的措施遏制腐败增量,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坚决把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对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2014年9月1日以后,仍然顶风违纪、不收敛、不收手的,坚决严肃查处,决不姑息。坚决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坚持不懈狠刹“四风”,推动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持续好转。“打黑除恶”斗争要与反腐败斗争同步推进,加大依法打击、从重惩处力度,坚决打击黑恶势力。持续净化政治生态,坚决实现弊革风清,营造良好从政环境。
(二)深入推进“六权治本”。稳妥有序扩大“六权治本”覆盖面,以“二清单、两平台、两张图、一监督”为载体,抓住关键、完善制度、健全机制,加快在省、市、县各个层面、各个领域全面实施“六权治本”,从源头上把制度“笼子”织密编牢,努力形成不能腐的长效机制。在继续完善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权力运行流程图、风险防控图基础上,制定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加快市、县两级政府部门开展清理行政职权和编制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工作,加强对权力清单、责任清单的动态管理。按照“全面覆盖、全程到位、制度束权”要求,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建成和完善政务服务平台和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加大专门机构监督,落实人大政协监督,强化人民群众监督,正确发挥舆论监督。坚持简单明白、突出重点、注重实效,推动农村议事决策机制创新,围绕农村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和民生改善,推动“六权治本”向乡、村两级延伸,有效解决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
(三)创新推动廉洁发展体制机制。把改革作为推动廉洁发展重要动力,厘清市场与政府权力边界,建立健全防贪腐促廉洁工作机制,畅通群众知情、参与、表达、监督渠道,营造公平公正经济发展环境。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提高政府监管水平,形成廉洁发展的制度保障。提高领导干部推动廉洁发展主动性和自觉性,带头廉洁自律,带头廉洁用权。
(四)营造廉洁发展社会环境。充分挖掘、继承和弘扬我省优秀廉政文化、法治文化和红色文化,广泛宣传廉洁发展典型。净化政治生态,加大正风肃纪力度,紧盯“四风”新形式、新动向,始终保持狠刹“四风”高压态势,坚决防止“四风”反弹回潮。引导党员干部自觉遵守廉洁自律准则,严守纪律底线,正确看待和处理公与私、廉与腐、俭与奢、苦与乐的关系,提高自律意识,保持廉洁本色,以优良党风促政风、带民风。重塑政商关系,坚决铲除权力干预市场、“官商勾结”土壤,斩断“权钱交易”利益链条,重塑商业伦理、重育商业文化,构建交往有道、相敬如宾、公私分明、清正廉洁的政商关系。倡导廉洁文明新风尚,弘扬以廉立身、以廉治家、以廉教子的文化传统,革除铺张浪费、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等社会陋习,促进社会风气不断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