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11-28 11:06作者:王华老师
7月1日,《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执行,最令人关注的是事业单位将依法参加社会保险,工作人员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这意味着事业单位职工可能要像企业职工一样缴纳社保,并依此享受退休、生病后的保障。其中养老保险如何转轨最令人关注。
根据公开资料,全国共有111万个事业单位、3153万事业编制人员。其中教师超过1400万人,医生护士等卫生人员超过900万人,他们中的大部分都是事业编制,两者合计超过事业单位职工的70%。这3000多万职工即所谓的中人(已经在职、未退休的职工)。
除此以外,现有事业单位的退休职工数据尚未披露,据人社部的统计公报,2016年底城镇企业职工在职2.4177亿人,退休8041万人。按此比例计算,事业单位现有退休职工1049万人,这些即所谓的老人(已退休职工)。
按照改革的常规思路,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是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转轨最可能的路径。2016年7月1日以后入职的新职工会执行新规则,没有历史成本。而老人会执行老办法。根据2016年企业职工的基础养老金标准每人每月2054元(事业单位职工退休金要远高于企业职工),按平均15年的领取年限,按线性年龄与区域分布,余下可领取年限为15年的折半,财政及事业单位自身预计至少需要拨付19391亿元,而目前企业职工的退休工资替代率一般在40%-50%,而事业单位可达70%-90%,两者各取中值,两者之间的差额也超过30%,这意味着未来需要支付的养老金至少为2.5万亿元。
更大的麻烦在于中人。中人们已经在事业单位里工作1年到数十年不等。根据2000年国务院的《关于印发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方案的通知》规定,财政全额供款的事业单位维持现行养老保险制度,财政部分供款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办法由财政和单位自筹共同解决。这意味着这些职工有工龄,但绝大多数的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中与城镇企业职工的单位缴纳部分基本上未曾落实过。这部分也是社保转轨的主要成本。
《条例》的一纸规定容易,但转轨带来的成本由谁承担,却是一个麻烦事,也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主要障碍。中人的养老保险如何处理就成了问题。在此之前,有研究称,事业单位的中人所需补缴的社保资金就高达5万亿元。但这一数字未公开计算方法,也由于事业单位职工在区域、年龄上的分布以及保障、缴费来源等信息均未公开,测算这一成本相对较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