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10-16 03:38作者:王新老师
大部分企业管理人几乎每天都要面临如何调动员工积极性的挑战。如何让同事积极投入?你所付出了足够的努力?你做的工作是否过多或者根本没有找对方向?
9月30日的《科学》杂志(Science)报道了佛蒙特大学(University of Vermont)两位社会学家的研究成果。为了更好地了解人类情绪的起落,他们在两年时间内(2008年2月至2010年1月),对84个英语国家的240万人进行研究,研究的文本就是他们发布的5亿多条Twitter信息。 研究发现,受访者不论来自哪种文化、地域和时区,积极与消极情绪几乎每天都在交替循环。总体而言,人们的积极情绪在清晨(上午6-9点)处于巅峰状态,之后会不断下降,在中午/午后跌入最低点,午后开始回升,傍晚重新达到巅峰。表面看来,工作才是破坏好心情的罪魁祸首;然而,这种循环在休息日依然存在。如此看来,这种现象背后所隐藏的深层原因要复杂得多。
这项研究明确了一个一直广受认可的现象,它对经理人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却很少在他们激励员工的方式中得到体现。
社会学家所谓的正面情绪(良好的感觉)与负面情绪之间并无关联。
正如研究发起人所说,这两种情绪相互独立,并非同一个维度上的两个不同极端。负面情绪并非正面情绪的对立面,但这两种情绪也并非始终平行。在职场中,我们将这种正面或负面情绪称为积极性、敬业精神和投入也就是员工额外付出努力以获得超常绩效的意愿。不论叫法如何,现象本身并无区别:积极与懈怠或者全心投入与漠不关心都是完全不同的概念。造成两种情绪的因素也截然不同。
以一个人的健康为例,我们可以充分理解这些缘由和推动因素之间的关系。如果一个人身染重病,肯定会陷入沮丧的情绪当中。但试想一下,当他最终康复时,又会是什么心情呢?康复会让他激情满满但这样的状态不会一直持续下去,他很快就会因为满足而失去激情。当健康状况正常了,生活也就恢复到平常的状态。于是,他再也无法从中得到激励。所以说,一个人恶劣的健康状况会抑制他的情绪,但身体康复也并不足以激励一个人做出多么了不起的事情。
对于老板而言,这一发现的意义就在于,如果你希望下属工作积极(或敬业或全心投入),就必须有抓好两方面的工作。既要扫清限制因素,又要代之以调动积极性的推动因素。
扫清抑制员工积极性的障碍最多能达到中性结果(让员工维持常态)。如果概括上述研究人员的话来说,就是积极性与缺乏积极性(或者说投入与漠然)并非同一领域的对立双方,而是两个互不相干的独立领域,需要区别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