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09-27 14:55作者:王新老师
我们的做法:
纸盒在平时,就靠墙垒高不影响幼儿日常活动,一旦做游戏了,就开始大变身,有的变成“围墙”,有的变成“家具”,还有的成为“警犬训练营”里的运动器械。貌似这些纸盒的低结构可变性的功能被开发得淋漓尽致……
问题2:每次游戏就“一地纸盒”看不下去怎么办?
小朋友这边玩纸盒玩得出神入化,并与其他低结构材料组合——-系上一根绳子,居然变成空姐的“餐车”、医生的“救护车”;大盒子叠小盒子,变成商店的”防盗门”;越来越多的盒子被孩子们搬到了游戏第一现场,满地盒子,不免让一向喜欢整洁有序的老师感到心焦——-啊呀,心脏不够大呀!玩得乱糟糟的嘛,马上迎接徐汇区园长班观摩开放啦,这可怎么是好?
我们的调整:
盒子可以玩,但是收纳整理的习惯培养还是需要我们老师予以重视的。因此,每次游戏结束后的分享交流环节重点就落在了“材料整理”的话题上:通过幼儿互相比较、思维碰撞,讨论怎样收才能”又快又好”?办法总比问题多——-
1、先收大东西,再收小东西;
2、先从里面放起来,里面放满放外面;
3、玩哪里,收哪里,客人负责收椅子;
……这些朗朗上口的顺口溜,帮助大班的孩子们渐渐学会井井有条、物归原处,每次整理游戏玩具材料的速度也越来越迅速了,“忙而不乱”是我们老师追求的最高境界!
问题3:有人总在材料仓库“流连忘返”怎么办?
自从走廊上多了一长溜的材料仓库,不少孩子突然不愿意参与到热闹的同伴互动交往中来了,更多地是静静地长时间地待在仓库里搭搭搭、造造造,让原本希望孩子们能积极投入游戏情节开展的老师,未免有些无奈,难道是“材料过多”惹的祸?孩子对材料摆弄的兴趣大于对玩角色游戏的兴趣,怎么处理这对矛盾?
我们的反思:
我们对走廊上这些材料进行归类,发现一部分是建构区的现成玩具材料,例如万能工匠、扭扭棒、积木等,还有一大部分是幼儿收集的废旧材料和自然物,例如各种瓶罐纸盒、布料报纸、毛线绳子类。这些材料可能是最近刚刚收集来的“新鲜货”,所以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不足为奇。我们打算接下来对孩子们做一次调研和观察,了解孩子们最喜欢也花最长时间互动的材料是哪些?然后分析原因,才能真正了解孩子们对材料的兴趣热点,也才能对孩子游戏中”不交往行为”的现象做出正确识别和判断,并有针对性地做出调整和回应。目前,可能对孩子来说,“等待”和“观望”是最好的一种观察引导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