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07-20 09:03作者:王华老师
有受访老人表示子女大都只是不定期回家探望,且次数少,间隔时间长;平日里给父母的钱和粮食也不多;而大多数老人反映尽管自己的钱不够用,但出于体谅“儿女自己的钱也不够用”,不到万不得已仍不会向儿女要钱。
贵州册亨
留守老人照顾下的留守儿童
在贵州册亨县,当地基本上没有工业,耕地面积也非常少。甚至整个县城区也仅仅是在山间一小块平地建起来的。
当地的青壮年基本上都是去浙江、广东等地打工,留下老人和小孩在家里。
当地老人每月拿到国家养老金为55元,但下地劳作和照顾孙子仍是老人的主要工作。
参与调查的学生赵明写道:当地老人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健康,他们没有城市中的“三高”等疾病,没有焦虑和城市中老人常见的那么多疾病。他们最常见的疾病基本上是腰、脊椎等疾病,这些疾病大都是由于年轻时“挣工分”过度劳累留下的。
尽管生活困难,但当地老人超过八成对自己养老状态感到满意,唯一不足的是这些年龄都超过60岁的老人子女大部分都出去打工,“留守儿童”成了村子里的主要群体。
特别是当地很多小孩在初中时就辍学外出打工。很多孩子在学校不好好学习,经常跑出去上网、骑摩托车玩。父母在外面打工、爷爷奶奶年龄大,平时没人教育关爱他们。
安徽西潘楼
六旬老人上有父母下有孙
“千村调查”在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西潘楼镇则发现,当地老人“靠儿养老”,因此老人在儿子成家后基本“一无所有”,甚至被啃老。
据西潘楼镇一副镇长介绍,该镇的养老模式主要是反哺式家庭养老,新农保参保率不高,农民普遍存在养儿防老的观念。老年人晚年基本没有储蓄,没钱的原因主要是儿子结婚彩礼钱加酒席钱要10万左右,盖房子需要30万左右,而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在家种地加做小买卖和外出打工,老人在儿子成家后基本上就没有了储蓄。
因此,当地老人生活条件不尽相同,有些老人住楼房,自己独居(一般是双女户)或者与子女同住,通常为上下两层,面积为200平米左右,而有些老人居住条件较差。这是由于老人毕生的积蓄都交给了儿子或者花在给儿子盖房、娶妻上,基本没有能力重建、新建房子,儿子则因土地不归个人所有等原因不愿投资给老人盖房,致使老人的居住面积、居住环境极不理想。
“千村调查”调查发现,在西潘楼镇下属的五里村、于庄村约70%老人是留守老人,子女外出务工后,老人们在居住方式上逐渐呈现出空巢化和隔代化,多是独居或与孙子、孙女一起居住。同时,留守老人的家务和农业劳动负担都有所加重,孤独感加重,精神生活匮乏。此外,外出务工子女的孝顺观念没有因为外出发生明显的改变。几乎受访老人都没有拿到儿子的养老费,大多数老人还要照顾两到三个孙子孙女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