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12-03 09:36作者:王新老师
二、激励性评价要注重情感投入。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同样一个好,可以说得平淡如水,让人感到有勉强应付之嫌,也可以说得激情满怀,让人感受到你发自内心的赞赏。一句话,一个字,甚至一个眼神,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情绪和情感的影响很大。
比如在分析《散步》这一课的人物形象时,对文中的我、我的母亲、我的儿子三个人物形象大家都积极讨论,意见很快统一起来,但分析到我的妻子时,大家都沉默了。忽然有个学生勇敢地举起了手,她充满感情地说:我认为文中的妻子是温柔贤惠的!我先没动声色,而是接着追问:为什么,你能从课文里找到根据吗?这名学生立即读道: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答得好!我充满激情地大声说,并带头鼓起掌来,霎时,教室里掌声四起,我看到这名学生激动得脸都红了
情绪和情感是一种内在的动机力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因此,教师的评价应该注重情感投入,即用简短、恰当的措辞,热情地给予褒奖。如确实有头脑、鲁迅是大文豪,你是小文豪、很有自己的见解等等,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成功的愉悦。
三、激励性评价要重视归因心理。
心理学研究中把行为原因归之于个人内在倾向等非环境因素的过程称之为意向归因,如学习成绩好则归因于自己努力、肯下功夫,成绩不好则归因于自己粗心大意、马虎懒散,于是吸取教训迎头赶上。与之相对的叫情境归因,即把个人行为原因归之于情境或环境因素的过程。有此倾向的学生往往怨天尤人,寻找种种外界的理由推诿责任,或在取得成绩时,也归因于运气好或聪明,一旦受挫马上又垂头丧气。
教学过程中我十分注意正确引导学生的归因心理。
首先,不一味赞赏学生的智能,如你真聪明、你在这方面很有天赋你是个小诸葛等等,长此以往,成绩优秀的同学很可能会产生一种自高自大的心理,形成自己是天才的错觉,从而看不起周围的同学。如果学生在学习成绩不理想时,便觉得自己很笨,甚至丧失自信心。而对于成绩落后的同学,你盲目夸奖他真聪明,他会认为你言不由衷,是在欺骗他或讽刺他。
其次,我更多地赞赏学生付出的劳动,赞赏他们良好的学习方式。如你肯动脑筋、你读书真仔细、你的思路很巧妙等等,这样的评价能引导学生在受挫时归因于自己未尽全力,从而尝试以加倍的努力去战胜困难,这有利于培养他们顽强的意志和勇于接受挑战的进取心,有利于创新人格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