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10-18 17:26作者:三水老师
一、说课标
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伦理道德、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及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地使用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基础。
二、说教材
1、教学内容分析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标中规定,《信息技术基础》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必修模块,是高中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的基础,也是学习各选修模块的前提,具有普遍价值。《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在第一章概述信息与信息技术之后,对人类获取信息过程的概述,主要介绍了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及其优化,旨在使学习者在宏观上对信息获取活动有一定的把握,为后继的学习提供支持,因此本节课属于信息技术课的基础内容,在整个教材乃至整个信息技术课程中都处于比较重要的地位。
2、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及授课学生的情况,制定本节课以下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体验信息获取活动的共同特征和一般规律,能够总结、推导出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掌握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并分析其原因,掌握信息获取的途径和方法并进行选择,培养分析、比较、规划和归纳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和归纳需要利用信息解决的问题,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尝试设计信息获取的具体方案,并进行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激发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4、教学重点
根据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目标的要求,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信息获取过程的分析和信息获取方案的确定。
5、教学难点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教学中的难点为:信息获取方案的设计和优化。
三、说学情
本课的授课对象为刚入校不久的高一年级新生,部分来自农村的学生在初中阶段对信息技术接触较少,大多数来自市区的学生虽然具有基本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但是对于信息及信息技术的理论基础没有系统的了解,所以总得来说,学习者的信息素养不高,遇到问题时缺乏自然而然的信息意识和信息需求,更缺乏自觉的信息行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情境,设置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将教材的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的信息意识。
四、说教法
本节课属于信息技术基础的理论内容,纯粹的理论讲解,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也容易使理论与实践脱节。信息技术教学大纲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依据新课改理念,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分析,我主要采用“创设情境”、“任务驱动”和“自主探究”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情境问题的驱动下,自觉完成知识的建构,在建构知识的同时,也发掘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教学中,启发、诱导学习,使课堂能在生动、有趣、高效中进行。
五、说学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新课程理念也提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在教学中,不断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协作学习的方法进行学习。
六、说教学程序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以及信息技术课程学科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生活情感,设计教学流程如下:
(1)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5分钟)
首先通过幻灯片展示几幅大学美丽的校园风光,创设情境:假如现在你是一名准备填报高考志愿的高三学生,不了解各个大学的情况,该怎么办?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由回答。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加以指导,指出解决以上问题的过程实际是一个获取信息的过程,引出课题《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
此环节中的情境贴近学生实际生活,设置的问题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共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