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11-08 21:30作者:王新老师
敢于担当是党员干部的一门必修课,它不仅是党员干部工作的“内在动力”,而且也是与百姓联络感情的“软实力”。党员干部应该把敢于担当作为一种人格力量来强化,将担当意识落实到行动上,主动作为、敢于负责、勤于实践、勇于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体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工作理念,彰显“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执政要求。
作为与担当,充满辩证。有作为必须敢担当,敢担当才能有作为。大凡有事业心、责任感,心中有所追求的领导者,都希望能在领导岗位上有所作为。但是,好动机未必就能产生好效果,这正如农耕一样,有好的土地、好的种子,哪怕风调雨顺,如果耕作不勤,让作物自生自长,也难以有好的收成。耕作是农民朋友对土地的担当,也是对收获的担当。领导者的担当,是对手中权力的担当,领导者的作为,也是通过对权力的担当产生出的作为。担当与作为成正比,越敢担当,也越有作为;反之,作为愈小。
勤政是敢担当的体现,也是实现作为的必然要求。勤政,是领导者的基本要求,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是用来谋事、干事的,不是用来当“官老爷”的。当前,人民群众对一些机关的工作作风不满意,对机关中存在的“庸懒散拖”现象深恶痛绝。有的干部缺乏责任意识,该负的责任不愿意负,抱着“多干多错、少干少错”的心理;有的干部贪恋手中权力,舍不得放权,不主动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习惯于照搬照套上级文件,凭文件办事、不出纪要不办事,办事效率低下,审批环节多、时间长;有的工作不在状态,缺乏干事创业激情,“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有的干部看人办事,差异化办事,碰到熟人笑脸相迎,优先办事,放松尺度,降低标准,打擦边球。反之,遇到不熟悉的,板着面孔,左右“设卡”;有的机关办事程序不透明,办事指南不及时更新。凡此种种的表现,都与敢担当格格不入,也实现不了有作为的目的。
敢担当有作为还需要在“敢”与“硬”字上下功夫。敢,是一种态度;硬,是一种状态。勤政,需要敢的态度,硬的状态。敢,就是要敢于碰硬、敢于攻坚。在全面深化改革时期,各种深层次的矛盾在这一阶段集中体现,需要有“敢”的态度去面对。回避不能化解矛盾,回避不能解决问题。但是,应当看到,一些领导干部习惯于当“老好人”,不敢得罪人,不愿得罪人,遇到问题不敢面对,遇到困难不敢解决,问题久拖不决,困难久拖不解,久积成堆,发展上不去,群众有意见。硬,就是措施要硬,落实要硬。解决问题,摆脱困难,既要敢,也要硬,除了要有“敢”的坚定态度外,还需要有“硬”的措施办法。要着力解决一些干部在困难面前束手无策,要么缺乏解决问题的措施办法,要么措施办法缺乏针对性,不能对症下药的状况。要拿出硬措施好办法,必须吃透上情,用好政策,更要深入基层,吃透民情,找准症结所在。硬,还必须硬在落实上,防止制度上墙,制度空转。有些问题的存在,不是缺乏制度,而是制度不落实,发挥不了制度的作用。因此,要敢担当、有作为,就必须弘扬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精神,把一项项制度落到实处,让一项项制度产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