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12-22 13:44作者:李一老师
《我上了985、211才发现自己一无所有》和《一个非典型985毕业生的大学简史》两篇出自高校毕业生的文章一度在网上掀起狂风巨浪,不仅引来无数网友发声,同时也吸引了各大媒体眼球。985、211院校是众多高等院校中的佼佼者,对专业技术传授的权威性毋庸置疑。为什么有一身专业技术本领的学子会觉得自己一无所有呢?归根到底是正确价值观的缺失;而又为什么缺乏正确价值观会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呢?这或许该从思想教育的角度追根溯源。
过去人们常常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现在看来也不尽然了。没有正确的个人价值观念和社会追求,只会让自己畏手畏脚,在未来的道路上踟蹰不前。因此,教育的目的不能仅仅是传递知识,更应该是传递正确的理念、传播正确的思想。此时,思想政治工作的推进就显得尤为重要。各高校承担着我国人才培养的重任,就要首先把握好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风向标。所谓立德树人,只有坚持立德为先,才能树立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见实效,就要加强考核的严肃性。思想政治课程虽为大学生的必修课,但其考核的严肃程度却远不及其他的专业必修课。考核方式随意化、考核达标门槛低,导致思想政治课程成为学生的“自习课”、“睡觉课”甚至“必逃课”。前人留下的宝贵思想和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光辉历程变成了课堂上的“催眠曲”和考试时繁琐的“小抄”,这样的现状怎能不令人痛心?为什么高考之前的政治课能够赢得学生足够的重视,而搬到氛围轻松的大学课堂会是这番景象呢?答案是考核的严肃性从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因此,针对这一难题,治标的有效药就是提高对思想政治课程重视的程度、加大考核的力度及提高考核的严肃性。以硬性指标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使之在知识的汲取中形成对自身潜在的影响力,从而转变思想,为做好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接班人打下思想基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见实效,就要提倡方式的多样性。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在学生心中似乎总是与枯燥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这也是此类课程传授难见实效的根本原因。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没有兴趣的学习大多碌碌无为甚至产生抵触心理。要解决课程枯燥这一根本问题,就应摒弃纯理论的说教,创新思维,丰富知识的传递的方式。我国的政治道路不只是从书本中来,更是从实践中摸索而来。同样,学习的过程也要知行合一,注重实践在思想品德养成中的重要作用。让暑期的红色实践活动不再只是“关键少数”学生的“特权”,常态化的红色主题比赛活动不再只是专业之间相互攀比的平台,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以更加丰富多彩的面貌让学生入眼、入脑、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