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08-23 11:01作者:王华老师
自觉自信地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邓小平同志1992年在视察南方重要讲话中指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其时间节点,恰好在2020年前后——这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交卷”时刻,又是党的二十大召开前夕。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无疑具有深刻的政治影响和重大的政治意义。因此,与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届党中央面临的任务不同的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面临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成熟定型的历史性任务。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中国共产党一心一意为之奋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体轮廓已经浮现。在道路层面,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探索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的道路。在理论层面,中国共产党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内的开放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制度层面,我们完善和发展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包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在内的基本政治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这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人类制度文明的崭新形态。尽管仍处于不断发展完善之中,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发展取向、基本理论指导和基本制度架构已经趋于成型,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历史进程中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在缺乏理论指导和经验借鉴条件下开启的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经过几十年的摸索,已经有了初步定型化的结论;我们当前和今后进一步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有了基本的遵循。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就特在其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上,特就特在其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的内在联系上,特就特在这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上。”
自觉自信地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赢得主动赢得未来的努力方向。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积累积淀的实践、理论和制度成果,适应了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客观要求,已经形成了一种新型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的活力,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有利于维护公平正义、实现共同富裕,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和实现国家统一。中国人民珍视自己为之奋斗的成果,必然沿着自己的选择继续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这就是自觉自信地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依据。同时,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时代特征仍处于发展变化之中,一系列迫切需要解答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涌现,这要求我们党一定要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把握时代发展要求,顺应当代世界大势,体现人民利益要求,在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的同时,更加注重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未来5到10年,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冲刺期,是迈向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前奏准备期,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否初步成熟成型的重要检验期,爬过了这个坡,跨过了这道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又步入一个新的更高的发展平台,体制机制各方面必将更加成熟定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