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08-20 14:08作者:王新老师
34年,扎根太行山区,立志做太行新愚公。
34年,他在专家和农民之间画出了一个等号:每年“务农”深山200余天,李保国把自己变成了农民;倾囊相授,手把手教,千万农民在他的指导下变成了专家。
34年,他在自家收入和农民收入之间又画出了一个不等号:前南峪村、岗底村,富岗苹果、绿岭核桃……在李保国的技术支撑下,山区农民实现增收28.5亿元,而李保国却甘于清贫,将农民的笑脸视作最大的财富。
他就是李保国,燕赵楷模,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近日,河北省委作出《关于开展向李保国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
半生扎根深山,李保国把自己变成了农民。
时间回到1981年3月,李保国刚刚大学毕业,就一头扎进了深山。此后34年来,他平均每年在山上“务农”的时间超过200天。
太行山的荒坡成了他的办公室。“旱、薄、蚀、穷、低”,李保国用这么几个字眼描述太行山。
土层有多薄?“最薄的只有5厘米,深的也不过15厘米,再下面就是石头。”土层薄,自然存不住水,怎能不旱?土壤贫瘠,植被难生,形成水土流失的恶循环,怎能不“蚀”?这样的山,又怎能不穷?
“唯一的办法就是加厚土层。”上世纪80年代起,在易县望隆村,在邢台县前南峪村,李保国和同事们展开对山区整地技术的探索。
经过土地改造,前南裕树木栽植成活率从原来的10%一跃达到了90%。当年的荒山乱岭,喜获“全球生态环境建设五百佳”提名。
此时,年近不惑的李保国已在山里度过了15个年头,太行山140万亩荒山由秃转绿。
此后,李保国放心地转移了自己的“战场”。1996年,李保国把家和办公室搬到了邢台市内丘县岗底村,这一住,就是7年。他们开始在这里研究开发无公害苹果栽培配套技术。
在这7年时间里,李保国和同在河北农大工作的妻子郭素萍,一起吃住在岗底,开发了富岗苹果生产的128道工序,实现了优质无公害苹果生产的标准化。过去的“岗底村”,如今的“富岗山庄”彻底走上了发家致富的高教网道。
岗底富了,李保国又开始了新的“攻坚”,这一次他把办公室挪到了最难开发的太行山干旱丘陵岗地——临城县凤凰岭。
科技之手“点石成金”,10年时间,李保国在这里研发形成了配套的优质薄皮核桃绿色高效栽培技术体系。如今,以“绿岭”为品牌的薄皮核桃,已种植20万亩,核桃产业年产值超过2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