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08-20 13:55作者:三水老师
临城县凤凰岭,乱石丛生,草木皆无。村民们说,从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种树,种了死,死了种,再种还是死。他们找到了李保国。通过采样发现,表层是乱石滩,下面是僵石层。“那是最硬的骨头了。”李保国说,僵石强碱性,乱石滩不存水,根本种不活树。
“把僵石刨出来,换上土不就可以了吗?”在李保国指导下,绿岭公司在干旱丘陵岗地开辟了治理战场,机械化开沟整地、节水灌溉……
如今,140万亩荒山披上了绿装。李保国荣获了全国绿化奖章、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河北省特等劳动模范等称号,但用他的话说,最高兴的还是为太行山生态环境改善出了一份力。
产业富民百姓走上致富路
生存问题解决后,李保国将目光转向发展:如何让村民富起来。
李保国说:“仅能长树是不够的,还要找到适合山区特点的栽种技术,把财富带给山区百姓。”
1996年,李保国跟随河北农大科技救灾团来到岗底村。大洪水刚刚冲毁了村里的250多亩耕地。看着时任村支书杨双牛难过的样子,李保国在一个烟盒上写了个电话号码,递给杨双牛,说:“我可以帮你们富起来。”
如约而行,李保国带着同在河北农大任教的妻子郭素萍搬到了岗底村住下来。白天,李保国一座山接一座山考察;中午啃一个馒头,喝壶凉白开;晚上,他又挑灯夜战,仔细整理考察数据。半个月下来,李保国为村子做出致富规划:一是人均2亩苹果,平均收入2万元;二是人均发展板栗5亩,平均收入5000元;三是人均2只小尾寒羊,平均收入3000元。
蓝图画好了,但实施起来却并不顺利。李保国首先要对果树进行修剪,看着大把大把剪下来的树枝,村民们个个都心疼。接着又开始疏花疏果,看着满地落下的小苹果,许多农民不干了:“果子没有长大就给扔了,怎么丰产?到时候他一拍屁股走了,我们找谁说理去?”
到了秋天,事实说话了:及时修剪并疏花疏果的苹果长得又大又好;没有修剪并疏花疏果的苹果又小又不好看,卖不上好价钱。
接着,李保国又推广苹果套袋技术,这项新技术当时在河北省尚无先例。“苹果不见光还能长?”面对群众的不理解,李保国拿出5万多元科研经费买来纸袋,手把手教村民套袋。秋天,套袋苹果又大又红,5两到6两的每个卖10元,8两以上的每个卖50元,最高的卖到了100元。而没套袋的苹果还是卖不上价钱。这下,群众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