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11-09 22:21作者:王华老师
二是突出优势产业,在产业扶贫上实现新突破。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科技支持、市场推动等方式,以典型引路,搞示范让群众看,办基地让群众干,大力扶持发展中药材、干(鲜)果、草地生态畜牧业、商品蔬菜、辣椒、高粱、茶、竹等八大优势产业,加快“中部蔬菜、干鲜果产业带,西部竹业、高粱产业带,东部茶粮烟产业带,东北部草地生态畜牧业和茶果烟产业带”的山区农业示范区建设。近三年新增扶持发展中药材17.5万亩,核桃产业46.3万亩,商品蔬菜51.8万亩,完成人工种草24.9万亩,在桐梓、赤水、习水等县(市)发展乡村旅游点1500多个。精心打造30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其中19个被列入全省“5个100工程”项目。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公司+协会+科技+农户,公司+基地+中介+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认定市级以上扶贫龙头企业224家,其中国家级5家,省级95家。
三是优化攻坚模式,在“集团帮扶”上实现新突破。从2000年以来,我市通过整合部门力量,拓展帮扶领域,扩大帮扶规模,提高帮扶水平,探索了“集团帮扶”的扶贫攻坚模式,2009年起这一模式在全省进行推广。截至目前,我市共整合102个市直部门,实施捆绑项目274个,投入帮扶资金一亿多元,分别对道真、务川、正安、湄潭、凤冈、遵义等县的12个一类贫困乡镇实施“集团帮扶”,形成了“党政领导、部门负责、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扶贫格局和“定点到乡、帮扶到村、捆绑发展、整体推进”的攻坚体系。今年以来,我市进一步拓展“集团帮扶”内涵,围绕党建扶贫开展“干群结亲”活动,由市级领导、市直部门干部全员参与,到定点帮扶乡镇和贫困村“结对帮扶”,营造了“干群结亲,党群连心,干群手拉手,同步奔小康”的良好氛围。近三年来,我市承接省级“集团帮扶”项目投资1.47亿元,主要安排在4个重点县的贫困乡镇实施,通过省市两级的“集团帮扶”和合力攻坚,被帮扶的贫困乡镇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观,面貌焕然一新。
四是整合各方资源,在构建大扶贫格局上实现新突破。充分利用现有培训资源,完成劳务技能培训10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33.5万人。统筹安排交通、水利、能源、特色主导产业、社会事业发展等项目,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55个安置点,已完成安置任务4215户、1.8万人。全面完成承接大连市对口帮扶工作,积极主动对接上海市对口帮扶工作,通过建立对口帮扶联席会议制度、党政代表团定期互访制度,编制完成对口帮扶工作规划,制定出台对口帮扶项目资金管理办法。2015年上海对口帮扶31个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涉及项目资金5000万元。沪遵双方着眼建立长效帮扶机制,在组织、工业、教育、科技、人事、劳动、文化、卫生、旅游、商贸等10多个领域开展对口合作,目前上海企业与遵义新增签约产业项目8个,涉及产业投资66亿元,已到位资金7.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