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06-13 11:28作者:李天扬老师
眼下,“每日一对”“每周一联”“晨读对韵”是丁慈矿上对课的三种主要方式。
丁慈矿提到,他曾经给学生出过一副上联:“采菊东篱下”,很快有人抢答“偷桃西墙上”,引得哄堂大笑。后来一个孩子想到“种桃南山中”,恰恰暗合了唐代诗人刘禹锡在《再游玄都观》 中“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一句。接下来,还有孩子答“剪烛西窗前”“插花南窗前”。在丁慈矿看来,对对子没有标准答案,就是“好玩”,而这种由“好玩”引发的兴趣,正是孩子们跨入古典文学大门最关键的“钥匙”。教师要做的,就是不吝夸奖,鼓励孩子们勇敢发表意见。
“每周一联”的内容则是镌刻于全国各地风景名胜的楹联,比如岳阳楼楹联、黄鹤楼楹联等。丁慈矿表示,中国的楹联是物质和文化完美结合的产物。为了上好这门课,2000年至今,他已搜罗了300多本对联书籍。“云南昆明滇池大观楼有一副‘海内第一长联’,上下联共180字,我的学生到了五年级几乎都能背。你想一下,站在大观楼下,面对人头攒动的游客,你说这个我会背,而且当众背出来,那多厉害啊!”丁慈矿感慨,“这种属于中国传统文人的意气风发和对汉字汉语由衷的自豪感,对孩子们来说太重要了。爱祖国终归要从爱自己的母语开始吧。”
2005年,丁慈矿编撰的 《小学对课》正式出版,至今这一教材仍活跃在全国多所小学的课堂,而这本教材后来被梁俊带去了乌蒙山腹地,滋养了一群山区孩子的心灵。
教诗词的不二法门:“来,跟我一起读”
“教诗词,老师不需要全会,学生也不需要全懂。”这是丁慈矿一以贯之的观点,因为他认为,老师教孩子们诗词,不是为了让他们应付考试,而是为了涵养性灵、获得情趣。“在最美好的年龄,一定要把经典沉淀在自己的生命里。”
丁慈矿说,他小时候在姐姐买的一本诗词书中第一次读到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一直到很多年以后去了青海,看到雪山上的长云,他才真正明白“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的意义。“教诗词,不能把所有的东西讲透,因为诗词的悠远深意需要生命的经历去验证。当你在某一年、某一天,看到某一朵花开,或者穿过某一阵风时,想起某一首诗,那种感受才是最真实、最好的。”
“我们的汉语本身很有魅力,不但富有游戏精神,也蕴藏审美情操。这都是亟需小学语文教师传递的东西。”然而丁慈矿指出,在现在诗词教学中存在一个误区,就是忽视语言文字之美,包括汉字声、韵、调本身之美及字的排列组合后对仗、意蕴之美。在他看来,小学语文老师一定要以对中文的全部的热情,点燃孩子对中文的爱,唤醒审美。而教学诗词的不二法门却很简单,那就是要对孩子们说:“来,跟我一起读!”“能唱出来的话,那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