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09-14 05:06作者:才子老师
青春的时候,你依靠的努力,得到了一些社会地位和认可,当你名气在身,你就应该思考,如何去为新的青年,和小到行业,大到时代和国家做些什么。
这才是一个有为青年的血性和灵魂,这才是梁启超先生《少年中国说》里的少年。
与此来说,董卿,也算得上是一个灵魂有趣的人。
只是我仍然想说,节目的创意是好的。但是在内容,还是需要很多的改良。比如董卿本身,在主持的腔调上,要更为放下她曾经主播的状态。我曾经说过大不敬的话,就是播音专业的学生,会在积累专业技巧的同时,剥夺自然的情感表达感觉。这是中国播音学最大的病灶。我并不反对播音练习的技巧,和口齿清晰。但是情感的真实,自然,始终是说话,最好的方式。比较而言,濮存昕作为老一辈的话剧名家,以他岁月的沉淀,和对人生的领悟,在朗读时,就多出更多长辈在身边读书的感觉。
至于那些素人,虽然有很多励志和社会辐射效应,但是朗读水准实在太低,这是很矛盾的一件事情。
你选择了社会新闻性,就会失去专业性。如果不考究这个问题,节目的人文影响力,就会大过节目本身的质量。比起《见字如面》明星效应的朗读,《朗读者》目前的尝试,仍然属于稚嫩的。
趁着晨起的头脑的清醒,我看了《朗读者》,董卿娴静而知性的状态,深知和懂得她想做什么。这个国家,娱乐至死的时代。能够沉淀下来,去做一档可以唤醒国人朗读的事情,实在是很有功德的尝试。
正如卿言:“朗读者,就是朗读的人。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是传播生命”。朗读是很多年代的记忆,相信,这样的记忆,可以横跨90年代之前所有的人群。我仍然记得,在我们高中的年代,朗读还是一件极为风靡的事情。更不谈,早间课堂的语文朗读。虽然毫无情感,甚至读不懂课文的那些情感,但是,文学的最早熏染,就是从那时开始。
人们经常会讨论文学的价值,到底是“腹中诗书气自华“,还是“书中自有黄金屋”呢?
我相信,对于大多数国人来说,阅读,都是相当久远的事情,更不谈朗读。人们在校园,慌乱的学习,极其渴望的长大。过了18岁,就饥不可耐的丢掉课本,享受自由和情爱。踏上社会,则开始在无休止的忙碌,疲惫里循环。
一个人连和自己都很少真正谈心的人,你如何指望他去阅读别人的人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