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12-31 08:53作者:三水老师
二、找回缺失的教育智慧需要重建教育学体系
什么是“教”?《说文解字》中“教”乃“孝“”攴”也。“孝”,上为老、下为子,为老一代与子一代融为一体之意,其本义为尽心奉养和服从父母。“攴”为手执杖或执教鞭敲打、督促。在甲骨文中“教”似教师在旁执鞭高位演卜,小孩在低位恭敬学习的形象。后来“攴”演变为反文“文”,所以“教”乃“孝”“文”也。
《说文解字》还有“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而《国语·周语》有“教,文之施也”。依笔者理解,“教”的意思是向学生传递以孝为主的文化。
如何传递以孝为主的文化呢?这就要依赖“育”了。何为“育”?《说文解字》中“育”为会意字,为“云”(变形),“肉”也。
“云”字从二从厶。“二”指“再”、“复”。“厶”指“自我”。“二”与“厶”联合起来表示“自我复制繁殖”之意。“肉”指“肉身”“、身体”。“云”和“肉”联合起来表示“身体的自我复制”。所以“育”的本义是指“人的复制”。还有一解似乎更合理:“育”在甲骨文中像妇女养育孩子之形,“育”之下部“月”为“肉”指“母体”之意,“育”之上部细看似为倒着的“子”,而婴儿在母体中就是头下脚上倒着的姿势。所以“育”指母亲十月怀胎孕育新生命之意。
至此,我们就应该明白“教育”这美妙文字所蕴含的意义了。“教育”的本义就是:向学生传递以孝为主的文化要像母亲十月怀胎一样。“生育”指生物学意义上的人类的自我复制。“教育”指社会学意义上的人类的自我复制。依此本意并依此思路,我们就能正确地理解教育了。当前关于教育本质的研究,教育理论界依据各自的视角,出现了上层建筑说、生产力说、双重属性说、实践说、灵魂说、类本质说、培养说,等等,这些都是教育的属性说,而不是教育的本质说。看得出,我们在对教育本质的研究上似乎陷入了困境,教育研究常常偏离“教育”这个对象,常常深入不到“本质”这个层面,常常把教育的属性、教育的质和教育的本质混淆在一起,在教育本质的梳理乃至建构时常常偏离正确的逻辑轨道,这给我们正确理解教育带来了困惑。
什么是教育的本质?其实“教育”文字本身就已经蕴含并揭示了教育的本质了:教育的本质就是“文化孕育人”。孕育人的是文化而不是知识,知识的获得可以通过积累,而文化的获得仅仅有积累还不行,还须有积淀的方式,现在我们的教育重视知识积累的方式方法,忽视文化积淀的方式方法,所以很多人有知识却没有文化;文化孕育人,不是孕育出生物意义上的人,而是孕育出社会学意义上的人即文化人,文化是孕育的环境、方式及养分,等等,即文化是孕育出文化人的母体;文化孕育人这个“人”,是独一无二、富有潜能、富有能动性底蕴的“人”,这个“人”不仅可以积累知识还能积淀文化,这种积累和积淀都是一种自主、自动、自选和自为的,无限容量且无限可能,不是他造而是自造,不是灌输而是自取,使文化空白的小人在文化的母体里“立”成一个文化巨人。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教育的本质可以表述为“立文化人”,进一步抽象即“立人”。这个“立”是一种“自立”,自立其心与志、自立其情与意、自立其言与行,是引领其自强不息的自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