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10-24 01:42作者:李一老师
唐代民间端午风俗活动形式也类似前代。像《酉阳杂俎》就记载:“北方妇人,五日进五时图、五时花,施之帐上。是日又进长命缕,宛转绳结,皆为人像带之。”长命缕,只是制作上有所不同,用丝缕结成人形,更有装饰性。五时图则是五毒蛇、蝠、蜍、蜥蜴之类,是五毒图之前身,此俗一直影响到明清时期。午时花则是石榴花,五月正是榴花吐艳之时。唐代角黍粽子也花样翻新。《文昌杂录》记载:“唐时五日,有百索粽,又有九子粽。”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诗中就有“穴枕通灵气,长丝缤命人,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百索粽”还是唐代皇帝赏赐臣下的食品。
唐代端午龙舟竞渡尤其值得一道。在唐代全盛时期,经济繁荣,人民生活相对稳定,在节日娱乐方面,一方面是上行下效,蔚成风气,另一方面对民间的一些风俗活动也受到官府的支持。因此,竞渡之风尤为鼎盛。张说《岳州观竞渡》诗中描写当时竞渡情景道:“画作飞凫艇,双双竞拂流。低装山色变,急棹水华浮。”“鼓发南湖槎,标争西驿楼,并驱常诧速,非畏日光遒。”龙舟竞渡时,箫管奏鸣古老的祭祀乐章,船夫唱起高亢激越的船歌,乐声、歌笙、桨声、水波声合奏出一曲壮阔的交响乐。如储光羲《官庄池观竞渡》诗所写的:“落日吹箫管,清池发棹歌,船争先后渡,岸击去来波。”描写唐代龙舟竞渡以张建封《竞渡歌》最为生动,读后如身临其境。
【宋代端午节】
宋代以后,端午节许多风俗有了新变化。汉魏时以朱索、桃印施于门户,止恶气驱瘟避邪,而宋代却讲究贴天师符。陈元靓《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云:“端午,都人画天师像以卖。”还有合泥作张天师,以艾为头,以蒜为拳,置于门户上。苏子由作《皇太妃合端午帖子》诗中就有“太医争献天师艾,瑞雾长绕尧母门。”挂天师像、作泥天师人,这些活动很明显是受到道教的影响。此外,端午节还刻蒲棒为人形或葫芦形,带在身上避邪。王曾《端午帖子》诗云:“明朝知是天中节,旋刻菖蒲要辟邪!”小儿则有帛裹蚌粉,缀填以棉絮,佩于身上,可以吸汗气。端午节常食的粽子,此时也花样增多,有角粽、锥粽、茭粽、筒粽、秤锤粽、九子粽多种。从五月一日起家家都准备团粽、蜀葵、桃柳枝、杏子、柰子、林擒、香印等物,到端午还要祭天。食品中还有一种“百头草”,是用菖蒲、生姜、杏、梅、李子、紫苏,皆制成细丝,盐浸晒乾,或用糖、蜂蜜浸之,作工十分讲究。有的还纳入梅子皮内,叫做“酿梅”。唐代的白粉团,在宋代亦有发展,又叫“水团”或“白团”,有的杂以五色,制成人兽花果之状。作工最精者称任“滴粉团”,为了增其香味,有的还加入麝香。这些都是端午食中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