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06-10 22:10作者:才子老师
事,可不知道“炎黄”就是他。直到几年前帮他洗衣服,从口袋里掏出的汇款单据落款上才晓得的。她也是唯一知道真相的人,就连儿子女儿也全被蒙在鼓里。
自己捐款做好事,却从万元户变成了“负元户”,从大房子搬进了现在70平方米的小房子。张纪清却说,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因为,当他一人富裕的时候,却看见周围众多人十分贫困。现在,他帮助的不少人都有了出息,自己虽然不是太富裕,但生活吃穿不愁家庭和睦。“心里很知足、很踏实、很开心。”
对于家人来说,张纪清是不是“炎黄”倒不是很重要。“父亲一直以来对我们的家教就是要助人为乐、行善积德”,张纪清的儿子张虎回忆,早在1987年之前,父亲就经常做好事并资助一些生活困难的人,哪怕后来换了一个化名,也改变不了他做好事的初衷。
27年来,家人也用实际行动支持着张纪清的爱心行动,老伴把自己的退休金拿了出来,女儿把空着的房子给父亲拿去出租。最让张纪清欣慰的是后继有人了,孙子从四年级开始就跟他做慈善,每年他都会把压岁钱和旧衣服捐出去。
虽然“炎黄”曝光了,但张纪清的爱心捐助还将继续下去。张纪清以前一直有个想法,就是想牵头把周边地区人们不穿的衣服募集起来,送到他曾经考察过的那些贫困地区去。在他看来,那些地方甚至没人知道,但恰恰是真正需要帮助的。现在自己不用再‘潜伏’下去了,也意味着他以后会光明正大地去做这些事了。
“炎黄精神”感召下崛起小城大爱
其实“炎黄”是谁已不重要,“炎黄”已经从一个名字升华为一种精神,受“炎黄”精神影响,乐善好施不留姓名的“炎黄们”在当地层出不穷。
祝塘敬老院是“炎黄”首个捐款资助的单位,在敬老院的账本上,记载着历年捐款捐物的数字。除了“炎黄”、“黄炎民”这两个张纪清化名的捐款记录外,还有署名“炎黄姑娘”、“另炎黄”等许许多多其他受“炎黄精神”影响的爱心人士的捐款。学“炎黄”、当“炎黄”的良好风尚在江阴蔚然成风,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大特色品牌。
27年来,江阴也曾数次兴起寻找“炎黄”的热潮。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江阴专门进行了为期数月的大讨论,张纪清老人得知此事后,也曾写信或通过公用电话匿名给当地政府和媒体联系过,说他不是为了名和利,希望大家把寻找他的精力用到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身上。27年来,“炎黄”的事迹曾被不少媒体聚焦,中央电视台四套《走遍中国》栏目曾专程到祝塘拍摄了专题片《谁是炎黄》。受“炎黄”精神影响,乐善好施不留姓名的新“炎黄”在当地层出不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