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10-05 22:58作者:才子老师
“中国奇迹”是不是可持续?发展后劲还有多少?增长的代价到底有多大?来自国内外的一些疑虑与担忧,折射出对中国经济质量和效益的关注。习近平总书记不久前在印尼巴厘岛的重要演讲中,明确指出不再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而是强调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立足点。于提质增效中筑牢发展基础,这是中国的坚定回答,更是“中国信心”的有力支撑。
如何既保持持续增长,又确保质量与效益,是发展中经济体普遍面临的问题。对步入发展新阶段的中国来说,破解这一时代课题尤为迫切。过于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怎能适应外需长期放缓、人民需求稳步升级的新特征?继续粗放型增长方式,如何适应“人口红利”的减弱与环境约束的强化?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实现百尺竿头的更进一步,只有选择速度、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发展方式,才能顺应人民期盼,增强发展后劲。
惠及民生的增长,才能实现良性循环。上半年,内需拉动经济增长7.5个百分点,其中消费拉动3.4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7%,这说明增长动力正加速切换,更多依靠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的趋势更加明显。城镇新增就业725万人,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分别增长6.5%和9.2%,正在发力的结构调整,得益于居民就业与收入平稳形势的托举。把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沿着这样的方向,中国必将获得最为深厚的增长潜能,奋力闯出一条避免“中等收入陷阱”、实现全面小康的新路。
着眼长远的增长,才有持续的动力源。今年以来,宏观调控瞄准产能过剩,严控“两高”行业,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3.4%;每万人专利拥有量达3.3件,“宽带中国”战略已经上路,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45.3%。挤掉水分,甩下包袱,踏上产业升级、创新驱动的新跑道,有了这些调结构、转方式的扎实举措,中国经济定能舒展更具张力的身姿,开启健康发展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