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11-16 21:58作者:王新老师
2016年中考招生政策已于上周尘埃落定,此前一度备受关注的优质高中名额分配指标,今年未现波动,和去年一样,仍停留在15%上。
今年按兵不动,明年会怎样?由于此前教育部明确提出,要求各地“将不低于50%的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并完善操作办法。”在促进初中校均衡发展的大背景下,提高优质高中名额分配的比例,已是大势所趋。
眼下,不少中学校长猜测,分配生政策“今年算是过去了,明年将出现变动”。
实际上,除了不少面临“小升初”的家长密切关注这一政策动向外,和这一政策相关的利益群体——无论是普通初中学校还是优质高中,校长们对于名额分配问题,已经从“密切关注”转向“技术性讨论”。
简言之,优质高中名额分配比例提升势在必行,但名额究竟怎么分?是按照各初中学校应届毕业生规模进行相应比例分配,还是强调指标倾斜性分配给办学质量高的初中校?
在公平和效益之间,校长们的拉锯战正在打响。
普通初中学校:已经蠢蠢欲动
作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的杠杆,“名额分配”政策从推出开始,最欢呼雀跃的就是办学条件相对较差的薄弱学校。
到2016年,全国超过七成的省市都在实行优质高中名额分配的规定,但分配生的比例各地不等,高的已达80%,低的则在10%—15%左右。
“上海的义务教育均衡已达到比较高的水平,名额分配也可以适时加大力度了。”李林(化名)是上海中心城区一所排名中游的初中校长。眼下,他巴望着明年的上海中招政策能像今年的北京一样“给力”——加大优质高中名额分配的比例。
李林学校所在的区,目前有7所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27所初中。按往年的分法,该校130余位初三毕业生中,总共能分到9个分配生指标。
如果名额分配的比例由现在的15%上升至50%,结果会怎样?“这道计算题我早就算好了,我们学校可以分到的名额就变成23个左右,翻了一番还要多。”李林说到这里,掩不住的喜悦。
对美好前景的展望给这所学校注入了“兴奋剂”。尽管分配生政策还未变化,但政策的“倒逼效应”已经初显。
一个最显著的变化就是,这所普通初中已经在摩拳擦掌,着手资优生的培养。
李林介绍,学校已经从预备班开始,对资优生加大课程指导力度。在课余时间,学校还聘请区里的教研员和老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辅导,甚至带领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练兵”。
“去年,我们学校中考成绩达到590分以上的有13人,600分以上的有2人,这对于一所普通初中是很不容易的。”李林表示,随着名额分配力度加大,普通初中不“普通”,首先自己要争气。他认为,做好资优生培养,只要“品牌”打出来,学校底气足了,家长们就会主动来选择这所学校。
与李林的想法一致,不少普通初中和连地段生都在大量流失的薄弱初中,眼下都指望着靠名额分配实现办学“翻盘”。校长们直言不讳,办好学校,必须有“好学生”和“好老师”。一旦生源不行,老师提不起工作积极性,稍好一点的教员就被“挖角”,办学陷入恶性循环。
无需多言,只有学生上名校的概率提高,才能吸引来好生源——学生“出口”将直接影响到“进口”。
学生家长:围观北京方案举棋不定
名额分配改革新政,到底能不能托薄弱初中一把,又能托到什么程度?比起普通初中的积极心态,一些优质初中和更多的优质高中则显得态度“游离”。
“改革的目的不是要把好学校拉下来,而是要让薄弱学校上去,达到学校之间的均衡效果。”静安区一所优质初中的校长明确表示,提高名额分配比例是趋势,但50%的比例如何操作,各个学校之间怎么分名额,需要组织社会各方力量进行研讨和实践研究,而不是“拍脑袋”决定。
眼下,不少沪上校长开始研究北京的新方案。今年,北京出台的中招新政:优质高中拨出30%的招生计划用于名额分配。但值得关注的是,在名额分配的录取上,北京采取的是“优质高中初中部”和“普通初中”分两个队列录取。一方面,北京取消了过去的推优名额和择校生名额,把分配指标从薄弱学校扩大到所有初中;另一方面,考生可自愿填报选择1-5志愿,按照中考成绩择优录取。
有细心人士注意到,即使在北京的优质高中,不同校长对于分配生的理解也是细微差异。比如,一所优质高中的招生计划240人,按30%即76人做生均分配,分两个队列做名额分配,优质初中38人,普通初中38人。“如果普通初中的名额向区内各校做平均分配,面向优质初中38个计划不均分,切一块来给自己学校初中部直升,是否就打了擦边球?”
实际上,在今年已经率先改革的北京,家长们对于名额分配的看法莫衷一是。有人认为,这一政策出台后,就读优质初中的学生“不占便宜”了,因为在这类学校里,竞争名额分配的难度要比普通学校大得多。随着推优生不再,几乎所有学生都会参与名额分配,那最后只能“靠分数说话”,确保公平。但也有人认为,普通学校的竞争也在加大,而且如果没有获得名额分配,在统考中的优势肯定不敌优质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