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农业大学录取通知书发放时间及开学时间和新生入学指南军训须知(2)
更新时间:2018-07-19 00:40作者:才子老师
学校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适度发展继续教育,着力培养价值追求高尚、专业精神执著、作风严谨朴实、创新创业精神突出、实践能力与社会责任感强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素质专门人才;面向“三农”培养立志于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具有现代农业科技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积极推广现代农业技术,“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农业科技工作者。建设了完备的实验教学和校内实训体系,通过产学研结合建设了200多个稳固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目前学校有2个教育部立项的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2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5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及省级试点专业,14门省级精品课程,4门省级试点课程,9门省专项资金课程,2门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长期以来,学校坚持严格教学管理,狠抓学风建设,形成了优良的校风。应届本科生考取研究生的比率一直保持在30%左右,生物类专业达到50%以上。近五年来,学生参加各类学科和课外科技竞赛获得国家和国际奖励44项,省级奖励656项。毕业生受到社会用人单位广泛欢迎,总体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1%以上。
三、科学研究
学校高度重视科研工作,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十一五”以来,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1684项,其中国家级课题355项,省部级课题528项。目前,学校在研科研经费3.26亿元。“十一五”以来获得发明专利53项,选育植物新品种42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49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1978年以来学校获得8项国家级科技奖励。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科技博览等节目曾多次对学校克隆牛、仿生农药等科技成果给予报道。经过多年的学科建设,学校在仿生农药、动物克隆技术、菌根及海洋真菌、农作物和果树育种、动物繁育、植物保护、旱作农业、农业挖掘机械、动物疫病控制、食品加工、天然活性物质、农业传播学、农民专业合作社等领域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形成了较强的学科优势,在国内外有一定的影响。
四、社会服务
学校积极探索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路子,在科技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早在上世纪70年代,学校就首创全国北方小麦大面积亩产超千斤栽培理论与技术,80年代首创全国夏玉米大面积超千斤栽培理论与技术,90年代又创造了旱地小麦大面积亩产超千斤和夏花生大面积超800斤栽培理论与技术,为我国北方地区的粮油生产和畜牧业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进入新的世纪,学校根据大农业的发展态势,积极拓展社会服务领域,创新社会服务模式。“十一五”以来,学校有40余项科技成果向社会转让推广,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学校先后与青岛市及下属各县市区和淄博、聊城、潍坊、滨州、宿州(安徽)等地市和乳山、东阿、滕州、安丘、山亭等县市区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搭建起了开展科技服务的广阔平台。通过与涉农企业合作开展科技研发、与政府联合开展人才培训、举办科研对接会,通过农业科技传播服务平台向社会开放教学资源,有效地推动了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科技服务的区域延伸到新疆、贵州、安徽等地。学校曾多次被省政府评为全省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先进单位。
五、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