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11-13 22:57作者:李一老师
大漠驼铃,碧海白帆。打开世界政经版图,“一带一路”东接亚太经济圈,西入欧洲经济圈,地位举足轻重,目前涉及60多个国家和地区,覆盖人口约44亿,国民生产总值约23万亿美元。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令各国发展意愿强烈,迫切盼望找到新的发展模式和区域合作形态。加强国际合作和政策协调、共同应对危机挑战,已成为全球的“最大公约数”。
时间回到三年前,当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时,各国在关注这一“改革开放升级版”大手笔的同时,也难免产生一些模糊认识甚至曲解误读。然而,随着中国掏出真金白银创设亚投行与丝路基金,随着三年来“一带一路”逐渐从构想化为实际成果,随着沿线国家享受到区域合作带来的早期收获,国际社会认识到:中国提出“一带一路”绝非心血来潮,也非空喊口号,更不是搞什么势力范围,而是以这样一种对外合作“管总”规划,为世界架起友谊之桥。
于是,人们看到,在塔吉克斯坦,由中企承建的铁路让居民往来不再需要绕道邻国,为当地经济注入新希望;在蒙古,老百姓开始使用首个跨境电子商务平台,购买价廉物美的中国商品;在巴基斯坦,中巴电力项目让吉拉姆河湍急的水流转化为源源不绝的清洁电力,缓解当地民众的“电饥渴”;在欧洲,有着“新丝路”之称的中欧班列为英国捎去义乌的小商品,又从那儿载回医药产品和软饮料;在东南亚,中国和印尼合建的雅万铁路将把旅行时间由3小时缩短至40分钟,不但减轻旅客出行之苦,更提振了市场活力;在阿曼,中国兴建产业园,让该国产品得以向非洲和欧洲市场辐射……商务部数据显示,截至去年,中国企业已经在“一带一路”沿线20多个国家建立了56个经贸合作区,累计投资超过185亿美元,为东道国增加了近11亿美元税收和18万个就业岗位。
可以说,每个合作项目的推进和落地,在悄然改变当地民众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成为他们对“一带一路”的口碑。而当民众的好感累积到一定程度,就自然催生出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积极认同,以及对合作项目的主动参与——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几十多个国家与中国签署了相关的合作协议。“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等中国倡议被写入联合国、亚太经合组织等国际组织的决议文件中。无论是“共商共建共享”,还是“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都日益引起世界广泛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