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08-03 07:27作者:李一老师
在刘善平的带领下,消失大半个世纪的鼓楼在村里重新立了起来,圆了村里侗族群众几代人的心愿;村里还有了猕猴桃、核桃、中药材等产业,群众生活改变实实在在,干部群众对刘善平的评价有口皆碑。
单位组织学习刘善平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精选
46岁这年夏天,刘善平走了,以一种英雄的姿态,燃尽了生命最后的火花。
6月20日送别的前一天晚上,九潮村村民谁也无法入睡。凌晨5点,全村男女老少有100多人自发集中,赶往61公里外的黎平县城,送他们的“好支书”最后一程。
除了他们,黎平县还有5万余名干部群众自发前来送行,送别队伍长达8公里。
送别的路有尽头,刘善平的人生路也止在了46岁。
虽然英雄走了,留下的却不仅仅是洪水中救人那一幕的感动。
随着他英勇救人牺牲的故事传开,刘善平为村为民的更多感人事迹一幅幅、一帧帧呈现在人们面前。
2007年底,刘善平走马上任九潮村党支部书记。
刚上任一个月,他就迎来了一次“大考”,正赶上2008年初那次百年不遇的雪凝冰冻灾害。
灾害造成九潮镇全镇停电停水,一些个体户却从中觅到“商机”,把平时2角钱一根的蜡烛乘机涨到5元。
刘善平的妻子闵启秀也有些“心动”,但刘善平却给她泼了冷水,“我是村支书,不能做昧良心的事,我们卖的蜡烛、盐巴、火柴、煤油一分都不能涨!”
刘善平一边“以身作则”,一边做其他个体户的思想工作,还免费为一些老弱病残等贫困家庭发放蜡烛和日用品。
在他的感召下,原先提价的那些个体户纷纷又把价格降了回来,大家携手渡过了难关。
第一次“大考”完成得很漂亮,九潮村村民们自发为他送来了一块牌匾。
随后,第二块、第三块……接着来了。
2009年6月8日,洪水来袭之时,住在河边的21户80多名男女老少全被刘善平转移到了安全地带,但他三过家门而不入,最后自家店里近万元的货物泡了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