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06-15 00:00作者:才子老师
有权必有责、有责须担当、失职必追究。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工作的关键词。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深水期”,需要大批“政治坚定、敢于担当”的好干部,敢涉险滩、啃硬骨头。只有用好这三剂“药方”,从制度建设上着力,改变干部管理中考核和任用相脱节的现象,集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于一体,整合考评制度、健全问责机制,提升监督能力,让监督、执纪、问责成为常态,成为惩治“为官不为”的“撒手锏”,才能让“为官不为”难混日子,才能让敢担当、有作为的党员干部有大展宏图之机、有用武之地。简而言之,有了这三剂“药方”,有了监督、执纪、问责的决心、力度以及健全的制度、机制,解决“为官不为”问题就有了可靠抓手。
“容错纠错机制”治理“为官不为”
中国经济网网友涿鹿闫华认为,“健全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既为改革创新者吃了一颗“定心丸”,也给一些为官不为者敲响了警钟。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健全并严格执行工作责任制,确保各项政策和任务不折不扣落到实处。健全督查问责机制,坚决整肃庸政懒政怠政行为,决不允许占着位子不干事。健全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给改革创新者撑腰鼓劲,让广大干部愿干事、敢干事、能干成事。
“健全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既为改革创新者吃了一颗“定心丸”,也给一些为官不为者敲响了警钟。
俗话常说,“治病得治根,心病还得心药医”。为官不为,就是占着官位、握着公权力,却不干应该干的公事,无所作为。这是当前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个大问题,也是党和政府正在着力解决的大问题。比如,有的干部不思进取,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担事,也不管事,混着日子过;有的干部怕担风险,遇到困难躲、绕着矛盾走,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干事;有的干部光说不练,说起来地动山摇,做起来纹丝不动……
为官不为固然有“能力不足”的问题,但“心理恐慌”也有一定原因。从一定程度上说,为官不为也是一种“心病”。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三期叠加”的历史时期,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好改的都已经改完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任务繁重且矛盾复杂。十八大以来,中央从严治党、从严治吏,制度笼子越织越密,制度执行越来越严,干部“自由裁量”的空间越来越小。担心“干事者出事”,正是当前一些干部的“一块心病”。而建立容错纠错机制,正是要医治为官不为的“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