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12-19 06:52作者:王华老师
春风化雨,沧海桑田,改革开放的40年,是中国城市崛起的40年,嘉兴也不例外。40年前的嘉兴,还只是个“县城”,基础设施落后;改革开放40年来,嘉兴政民戮力同心,实现了大城之变。如今的嘉兴,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城市品质不断提升,城乡面貌日新月异。改革开放40年,历经几次格局变化和规划调整,“大嘉兴”的格局跃然而出。
一条中山路
拉开城区建设序章
1978年,一场变革如是启幕,伴随着改革开放的热潮,嘉兴这片神奇的江南水乡,演绎了一个个精彩蝶变,书写了一篇篇动人华章。
1983年7月27日,国务院发布(83)国函字145号文件,决定撤销嘉兴地区行政公署,分设地级嘉兴市和湖州市,奠定了嘉兴五县两区的格局。原嘉兴县分为城区和郊区两区。也许现在的很多嘉兴人并不知道,原来嘉湖一家,嘉兴地区的行署驻地设在湖州。可以说,1983年才是嘉兴市的真正元年。撤地建市对嘉兴城市规划、管理和建设等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1981年,嘉兴城区人口为11.4万人,建成区面积仅7.7平方公里。”原嘉兴市政协主席,时任嘉兴市副市长的徐良骥回忆道,“撤地建市初的嘉兴,城区只有‘巴掌大’,而且破旧不堪,环城河内的老城区内棚户区随处可见。”
1982年,嘉兴历史上第一个城市总体规划开始编制。撤地建市后,为了有序扩大城市空间和城市规模,嘉兴市多次修订相关的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终于在1985年11月,经省政府发文正式批准。此规划的要点是,城市用地主要向北向西沿干道两侧发展,向东面适当填平补齐,构成以旧城为核心,同时向三翼扩展的“风扇型”布局形式。自此,嘉兴的城市建设有了法定依据。“使用‘风扇型’的布局是这次规划的一大亮点。在东南、西北等方向保留风道,能够有效缓解城区的热岛效应,保证空气质量。至今,这些风道还被保留着。”
徐良骥告诉记者:“根据规划,为了避免过境车辆穿越市区,嘉兴开辟了外环路,也就是现在的中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