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10-21 02:48作者:三水老师
“找穴”要靠大数据
精准扶贫就像“点穴治病”。其中,“点功”很重要。
对于贵州尚未脱贫的493万贫困人口,要想实现脱贫致富“一个都不能少”,贵州不仅要练好“点功”,还必须找准“穴位”。怎么找?关键得靠大数据。五年内实现493万人的精准帮扶,不谈扶贫工作中必要的数据交换与处理,单是贫困人口的信息储存就是一个异常庞大的工程。要想推动扶贫开发由“输血式”、“粗放式”、“被动式”、“分散式”扶贫向“造血式”、“精准式”、“参与式”、“整体式”扶贫转变,在人力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利用大数据推进大扶贫,实现挂图作战、按图销号的扶贫新局面,既是新形势下创新扶贫开发工作的客观需要,也是大数据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贵州大数据产业发展的日趋成熟,大数据发展所产生的协同效应也日益显现。大数据的效能不再只是停留于数据本身,由大数据发展所引发的“扶贫+”理念也在贵州应运而生。
2015年,在探索“互联网+扶贫”模式的过程中,贵州打破思维局限,在全国率先提出了“扶贫+”理念。这种基于“互联网+”理念的新思路,以大数据为纽带,将卫计、国土、农业、林业、水利、金融、气象、统计、教育、民委、财政、审计、移民、人社、车管等多个部门工作与扶贫工作相融合,开创了精准“找穴”、精准“点穴”的新局面。
以民政工作为例,在4类贫困人口中,有些贫困户既是民政部门的工作对象,也是扶贫部门的工作对象。由于扶贫部门和民政部门的工作对象存在交叉,要想将扶贫政策尽快惠及到所有的贫困群体,就必须形成部门间的有效衔接。在实现“扶贫+民政”之后,扶贫部门就能与民政部门实现扶贫开发政策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有效衔接,从而避免在扶贫工作中因各部门信息不对称而浪费的人力和物力。
以教育工作为例,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最有效的方式,也是扶贫工作中挖穷根、扶根本的百年大计,如何将“雨露计划”、“9+3”等政策精准落实到每个在读的贫困家庭子女身上,找大数据帮忙,也是个好方法。教育部门没有贫困人口数据,扶贫部门没有孩子在读的数据,若实现“扶贫+教育”,就能将两个部门联系起来,提高工作效率,帮助政策实现精准落实。
“点穴”还需谋新路
在扶贫工作中,如果做好了“精准”二字,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扶贫云”建设具体负责人韩易霖介绍:“之所以要建设“扶贫云”,最大的目的就是帮助实现精准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