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10-13 10:24作者:才子老师
虽然企业文化建设在我国已有30多年历史,但除了为数不多的几家被吹捧得神一样的知名公司,我们很少能够在身边的世俗世界中发现文化强企的鲜活案例。事实上,更多看到的是一些企业老板或无心或有意的文化败笔。
归纳并剖析中国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典型败笔,一则有助于大家识破那些目的不纯的企业老板的文化骗招,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那些无心犯错的企业,真正实现文化强企的百年梦想。
败笔1:追时赶髦,务求高端大气上档次
关于跟风炒作,最经典的故事当属以人为本。1990年代,正与摩托罗拉决战手机市场的诺基亚公司认识到:科技源于人,也是为了服务于人。越是高深的科技,就越要从人性出发,为人们提供方便,而不是让人们为其复杂的功能和眼花缭乱的设计而困扰。于是,诺基亚在其广告中加入了科技以人为本的品牌精神。
恐怕连诺基亚公司也没想到的是,广告一出,以人为本就红遍中国的大江南北。许多企业甚至连以人为本是什么东西还没搞清楚的时候,就已经把这一口号贴到了墙上、印进了手册中。
这样的企业文化建设,实际效果怎样?估计大家都有这样的感受:今天,不把以人为本写进企业文化的企业恐怕没几个,而在实践中老老实实做到以人为本的企业,在中国还真的不好找。以人为本中的人到底包括谁、不包括谁?应该对他们排出怎样的先后顺序?我们甚至可以下这样的断言:对于这两个基本问题,估计那些把以人为本当口头禅的老板到现在还没搞清楚,甚至也从来没想过。
点评:每个行业有每个行业的规律,每个企业有每个企业的特点,盲目跟风赶时髦张贴起来的企业文化,大概只能用略等于无或者聊胜于无来形容。
败笔2:附庸风雅,本来没文化非要装大儒
近几年的中国,文化风靡一时。本来是想应季多做些餐饮、住宿、采摘等小本生意,却非要堂而皇之地祭起文化节的招牌。蜂拥而至的都市人感受到的并非什么文化,而是赤裸裸的买卖,甚至是明目张胆的宰客。
有这样一家企业(姑且称之为A公司)。其主营业务是机械代加工,从业人员主要为中小学毕业的年轻人,目前的年销售收入接近10亿元。老板李总高中辍学,从做学徒、做销售员起步,业务熟练后就另起炉灶创办了A公司,经过十几年的打拼,一步一步做到了现在的规模。成功后的李总总觉得公司里缺点什么,于是在某咨询公司的撺掇下正式启动了企业文化建设项目。由于文化水平不高一直是李总多年来的憾事,所以他希望咨询公司将企业文化搞得文化味道浓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