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12-12 06:35作者:李一老师
第五节 三十年代文化思想界的论争
1、中国社会性质和社会史问题的论战
20年代末、30年代初,以上海为中心,在思想理论界展开了关于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论战;与此密切联系着的,又进行了中国社会史的论战。论战的中心问题是:如何认识中国的社会性质,即中国的国情。而这一问题,又与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任务、前途等一系列问题联系在一起,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依据或出发点。这场论战,虽然保持了一定程度的学术性,但又具有尖锐的政治斗争的色彩。通过论争,再次肯定了马克思主义对我国历史研究的指导作用,肯定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进一步明确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2、中国本位文化和全盘西化的论争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国民党即宣扬封建复古思想,倡导中国的旧文化、旧道德,企图从文化思想上巩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权。1934年国民党又发起文化建设运动,成立中央文化建设协会。以陈立夫为理事长。以陶希圣,樊仲云等为成员,出版《文化建设》杂志,鼓吹"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1935年1月,上海的王新命等10名教授在《文化建设》上共同发表了《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提出了"中国本位的文化建"应遵循五项宣言。还提出"检查过去"、"把握现在"、"创造未来"三项目标。其实实质上还是清朝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老调。10名教授的宣言发表后,立即引起文化界的轰动。吴景超、张东荪、叶青等人交口称赞,推波助澜。而陈序经、胡适等人却极力反对,主张全盘西化,从而形成了30年代中期本位文化和全盘西化的论争。本位文化论和全盘西化论之争,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内部争论。尽管这次争论没有结果,但仍具有历史的启迪和借鉴的意义。
3、左翼文艺运动及其两个口号的争论
左翼文艺运动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农村革命战争的同时,在国统区又领导了以宣传马克思主义和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革命文化运动。在共产党的领导和支持下,1930年3月,鲁迅等50多位进步作家发起组织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文艺运动的发展和深入。左翼文化运动在反对国民党文化"围剿"、推动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开展抗日民主运动、培养新的文化生力军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