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12-10 07:51作者:三水老师
(二) 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
19世纪到20世纪鼎盛时期。
有两种观点:1、基于人的社会化,适应社会需求来主张的 涂尔干
2、基于社会稳定或延续的重要性来主张的 凯兴斯泰那
优:强调教育目的从社会出发,满足社会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人的存在和发展是无法脱离社会的。
缺:过于强调人对社会的依赖,把教育的社会目的绝对化。完全割裂了人与社会的关系。
(三) 价值取向中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确认
应该以动态的、层次对等的方式来看待和认识教育目的选择中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1、就一个社会整体教育目的而言,在价值取向上要把满足人的需要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
2、就教育的实际运行过程而言,也要把满足社会需要和满足人的需要结合起来,予以动态的、发展的把握。
3、就价值实践而言,要落在人的发展上。人的发展是教育的直接目的。
大致了解即可,主要把握思路,角度。
三、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一) 社会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1、 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
即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
为什么确立教育目的必须要依据和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A、 以其作为社会发展评价的标准
B、 现代化建设必须注重社会诸要素的协调发展
2、 适应与超越问题
适应:教育对现实社会当前要求满足的配合性或支持性
超越:对现实社会当前发展的未来指向,和对现实社会当前的否定性
教育要适应现实社会当前要求和需要,也要讲究超越?
A、 是社会继承所必须但要有走向未来的指向
B、 没有超越就不会有发展但也有良好的现实基础
因此,要努力使成为鲜活的实践;在实践上避免主次分明的绝对化思维;要从现实及未来发展的方向把握教育,体现二者统一。
3、 功利价值与人文价值问题
a、教育的功利性:体现教育在社会中的功利性价值
教育的人文性:体现教育在社会中的人文价值
b、为什么要坚持二者有机结合?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必须反映和满足社会需要,这种需求包括社会物质、经济方面的发展和社会精神文化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