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11-30 08:54作者:王新老师
1.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渗出性肾小球肾炎:
病因和发病机制:A 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常有咽痛的病史
病理变化:大红肾或蚤咬肾
镜下:内皮细胞和细膜细胞增生 荧光检查颗粒状 电镜:上皮下驼峰状电子致密物
临床病理联系:多见于儿童,主要表现为急性肾炎综合征。发热、少尿和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儿童患者预后好。
2.急进性肾小球肾炎
分类和发病机制:I 型为抗肾小球基膜抗体引起的肾炎,II 型为免疫复合物性肾炎,在我国较常见,III 型又称为免疫反应缺乏性(常见于老年人)。
病理变化:双肾体积增大,色苍白,表面可有点状出血,切面见肾皮质增厚。多数肾小球球囊内有新月形形成。
新月体:主要由增生的壁层上皮细胞和渗出的单核细胞构成,可有中性粒细胞进而淋巴细胞浸润。
免疫荧光 I 型表现为线形应该,II 型颗粒状荧光,III 检查结果为阴性
临床病理联系:咯血,由于新月体形成和球囊腔阻塞,病人迅速出现少尿、无尿和氮质血症等状。
3.肾病综合征及相关的肾炎类型
膜性肾小球病:是引起成人肾病综合征最常见的原因
病理变化:大白肾、毛细血管壁弥漫性增厚。基膜与上皮之间有大量电子致密沉积物。钉状突起。银染色将基膜染成黑色,可现实增厚的基膜及与之垂直的钉突,形如梳齿。
临床病理联系:多见于成人。临床常表现为肾病综合征。常表现为非选择性蛋白尿。
微小病变性肾小球病:是引起儿童肾病综合征最常见的原因。
病理变化:肿胀、色白、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内出现大量脂滴和蛋白小滴。弥漫性脏层上皮细胞足突消失。
临床病理联系:多见于儿童
局灶性阶段性肾小球硬化
病理变化:局灶性分布,基膜塌陷,严重者管腔闭塞。弥漫性脏层细胞足突消失,病变部位 IgM 和 C3 沉积。
4.IgA 肾病
病理变化:系膜增生性病变,免疫荧光的特征是基膜区有 IgA 的沉积。
5.慢性肾小球肾炎
病理变化:慢性肾炎的大体病变称为继发性颗粒性固缩肾。肾小球发生玻璃样变和硬化。
临床病理联系:晚期病人主要症状为慢性肾炎综合征,表现为多尿、夜尿、低比重尿、高血压、贫血、氮质血症和尿毒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