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07-12 16:28作者:三水老师
春节
昔称“过年”。古时把立春称为春节,也称之“元旦”。汉武帝太初元年的《太初历》确定正月为岁首,春节也移到农历正月初一。从此,农历年之风俗一直延续至今,并成为最受人们重视的节日。
从年前的祭灶(腊月二十三日)到除夕,是人们准备过年最忙碌的日子。家家户户都要进行一次卫生大扫除,谓之“扫舍”;拆洗衣被,理发洗澡,杀猪买菜,购置各种年货;还贴对联窗花,挂年画,里里外外布置一新,迎接新年到来。
除夕到元旦后几天,过去主要是祭祀、祝福、交际娱乐的日子。除夕与元旦两日毗连,是过年的正日。届时,人们家设财神、灶神、门神、土地神、天神等神位,挂起先人牌位,并到祖坟祭奠,请先祖回家过年,还要烧香点烛,敬献食果,以谢神灵和先祖的恩惠,祈祷来年吉祥如意。敬神之俗近年已被淡化,祭祖之仪至今仍然盛行。除夕之夜,长辈给晚辈“压岁钱”(俗称“坠命钱”),意谓“终年有钱”。晚辈给长辈行礼拜年(昔为叩拜礼)。之后大人们准备第二天早餐。“年三十”之夜,要吃“团圆饭”,全家围坐一起,边吃边谈,热闹非常,并燃放爆竹,直至深夜,谓之“坐夜”。也有通宵不息,谓之“守岁”。这种习俗流传至今。初一黎明,人们早早起床,穿上新衣点烛上香,祭奠家宅六神和祖先。接着吃早饭。过去,初一早多习惯吃臊子面或饺子。饭后,晚辈给长辈依次拜年祝寿,长辈按人发给红枣、核桃、糖果等食品。
大年初一,为了讨个吉庆、欢乐,还有许多禁忌。日出前不清扫,初五以前不倒垃圾,否则认为是破财;忌用剪刀、针线,不可摔坏东西,否则认为不吉利。
初二开始走亲访友,人们着新衣,带礼品(多为挂面、猪肉、糕点之类),络绎于途。初五称“破五”。是日中午,家家都要吃搅团,意谓“补烂洞”,期望来年日子红火。另外,还要“扫穷土”,即把房舍里外的垃圾扫出门外。初六至十五日为拜晚年时间,给外甥外孙置灯笼腊烛,回节送灯。
“娃娃爱过年,大人怕花钱”、“富人过年,穷人过难”,这些是过去流行的顺口流。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这种情况大大改观。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文化生活水平逐日提高,人们逐渐抛弃了过去春节中那些具有迷信色彩的活动,吸收了其中有益部分,并增添了新的内容,诸如慰问烈军属和离退休老干部等活动。另外,春节期间,电台、电视台还组织各种联欢晚会,市、县各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举办各种文艺活动,如放电影、唱戏、灯谜和舞会等,这些都体现了人们的喜悦心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