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9-06-13 08:06作者:王华老师
本次调查中,受访者认为大学生求职被骗的原因有:网上虚假招聘信息缺乏监管(65.8%),企业欺骗毕业生的违法成本过低(65.6%),缺乏识别真假的能力(48.8%),校方组织招聘会时缺乏责任意识(40.9%)和大学开设的职业规划课程缺少防骗指导(31.1%)等。
在求职被骗后,66.1%的受访者会选择通过社交媒体曝光维权;56.5%的受访者选择报警求助;52.3%的受访者会向校方反映;12.6%的人选择忍气吞声。
60.4%受访者认为大学生在应聘和签订劳动合同前应多途径了解公司背景
“第一次找工作就是到处乱撞,再换工作的时候肯定会多留个心眼儿。”商东奇表示,再有机会去应聘,一定会提前多方面打探好公司的信息,最好能找到知名企业的职位。
陆瑶建议,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关注就业信息要由近及远,首先要重点关注院系和学校所发布的校招信息,再通过正规的网络招聘平台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位。“需要提醒的是,一些招聘信息并未对职位、薪酬和户口有详细的说明,需要认真找用人单位的人事部门沟通了解。一般来讲,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试用考察的时间往往是一周到一个月,如果遭遇实习期延长,可以提前咨询自己所担心的问题,并且要有风险意识,慎重决定”。
哪些措施能尽量避免大学生求职被骗?受访者建议大学生,在应聘和签订劳动合同前应多途径了解公司背景(60.4%),步入社会前掌握基本的法律常识、劳动法规和相关政策(55.4%)。
其他建议还有:拒交各种名义的费用(44.7%),不要将重要证件作抵押(38.9%),不轻信许诺到外地上岗(34.8%),签订合同时仔细阅读各项条款,慎重签约(34.2%),在可靠的平台上求职,提高保护意识(28.4%),搞清楚职位的具体内容,询问工作细节(28.3%),以及求职中有吃不准的问题向辅导员及就业办老师请教(18.2%)。
50.6%的受访者建议校方举办招聘会前要对企业信息详细核对,各环节严格把关。
陆瑶呼吁,各高校各院系要加强对学生的就业帮扶,能够在求职季初期提前给学生们宣讲各类就业政策和求职中容易出现的问题,特别要提醒注意求职陷阱,做到防患于未然。“如果被骗影响到了求职进程、造成了就业困难,可以向学校和院系求助,得到就业重点帮扶,争取把被骗对自身求职的影响减到最低;如果遭遇财产被骗,要在第一时间报警”。陆瑶提醒大学生保留所签订的劳动协议或合同,以保证出现劳动纠纷时能够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