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12-26 09:41作者:王华老师
2015年9月,联合国各国首脑共同见证和通过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了“确保包容、公平的优质教育,促进全民享有终身学习机会”的教育目标。紧随其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同年11月通过了《教育2030行动框架》,提出了教育的“全球共同利益”新主张,并在此基础上为实现2030教育目标做出具体规划。与此同时,发布了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报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提出了重新思考教育治理的基本原则问题。由此,关注和研究2030教育,成为了国际热点。我国也在近两年,集中了力量开展研究,制订中国教育现代化规划,致力于迈向我国教育发展新征程的构想。
四、《教育2030行动框架》
赋予教育新内涵、新目标和变革新路径
《世界教育信息》:您认为《教育2030行动框架》都有哪些重要启示?
周洪宇:首先,该框架重新定义教育的新内涵。我们知道,教育是为了人,重新定义教育新内涵的大逻辑是关注人本身。国际社会虽强化了终身教育和国际人权框架,但如何真正保护这些规范却困难重重,至今仍停留于表象而没有取得真正实质性突破。当今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社会在飞速发展中,带来的困难和问题也愈来愈复杂难辨。教育不应成为扩大不平等、拉开差距的工具,而应当是提升人类共同福祉的手段。“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框架的制订实施,需要从构建教育定义的新内涵开始。其是在数字技术、神经科学等新的知识视野中,重新审视教育的产物。在这个新教育定义的框架内,教育的责权利同时相联系地发生了转移,教育的多种职能不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同时平等地成为了整个社会的责任。在这个新定义框架下,公办与私立、正规与非正规、校内与校外等界限都将失去存在的意义。在这个新教育定义框架下,教育和学习将超越狭隘的功利主义和经济主义,将人类生存的多个方面融合起来,增强教育的包容性。
其次,该框架面向世界重新思考教育发展的新目标。如果将其拿来只是简单地套用或形式化地引导出一个本国的目标来,那么本国本地的2030教育充其量也不过是一个从文本到文本的过程。一直以来,教育目标的理论基础是公益论。国家正规教育系统,不仅难以参与和贡献于全纳、终身的新的教育格局的形成,反而会对原本是增加受教育选择机会的其他教育体形成负效应和阻碍。“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框架的制订实施,需要重新思考教育发展的新目标。“共同利益”的新理论则超越个体和国家的层面,将教育和知识上升到人类的共同利益和未来发展的层面上。这是一个全新的整体平等的教育发展新模式,这是重新审视教育发展新目标的思想基础。“共同利益”的本质则是共享的,是集体主义和人文的,也就必然主张教育的完整性和包容性。“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框架的制订实施,需要重新思考教育发展的新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