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06-08 20:42作者:李天扬老师
“我比很多家长都要痛恨看到孩子沉迷手机的样子。”当一位老师“怒怼”游戏时,满纸透着无奈与悲愤,我们需要认清的是,手机和游戏没有生命力,责任意识更应战胜商业利益。要知道,游戏需要设计,孩子的未来也需要“设计”,这才是妙手文章。
(本文作者理观,原载人民网,有删改)
新华每日电讯
手游沉迷折射多重挑战
探讨手游沉迷问题,首先要解决未成年人保护问题。未成年人玩手游,根本上是未成年人接触互联网的问题。多年来,相关职能部门做了许多尝试,但从现实情况看,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未成年人保护手段还多有短板,这也是引发家长和教师强烈反对的主要原因。
有人认为,应建立类似北美的游戏分级系统,即通过年龄分级明确家长对孩子玩游戏的监管。但问题是,即使如《王者荣耀》在首页标明建议16岁以上的成年人使用,实践过程中仍无法确保不让未成年人接触和使用。
第二,如果细究未成年人保护机制的漏洞,指向的是网络实名制的重大难题——谁在使用网络?谁在用合法合规的ID使用网络?如果不能解决这些问题,无论分级制度还是保护系统,都不能有效控制未成年人上网。
网络实名制还涵盖了支付问题。如果未成年人通过父母的手机支付游戏消费,则已发生了“冒用”,只不过对于父母来说,不会以报警等方式处置。
第三,从实践来看,防沉迷游戏的系统关键在于身份认证。一些报道中也提到,孩子在网上可轻易获得成年人的身份信息,从而进行注册和登录。个人隐私泄露的现实,是绕不过去的症结。
以上挑战,实际上已经超出了文化产业的范畴,涉及当前我国互联网事业发展的一些根本性问题,特别是网络实名制的漏洞存在于登录、支付等关键环节。
“怒怼”《王者荣耀》,内核是针对当下移动互联网环境建设的滞后,也折射出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多重挑战,比如家长和教育机构如何应对“手机时代”,是不是该把家长注册的手机交给孩子使用?如何让孩子在移动互联时代能够正确使用手机,避免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正如那位老师在接受采访时所说的,中国的游戏将走向何方不是家长、老师所能解决的问题,“但我们必须反思,孩子在想什么、玩什么、聊什么,你关注了吗?除了游戏和升学的分数,孩子的人格教育,我们重视了吗?”
(本文作者王婷,原载新华每日电讯,有删改)
南国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