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12-26 20:44作者:李一老师
“他们对西安、对中国都有深厚的感情,他们学习中国文化、了解中国文化、传播中国文化,有利于未来中国与世界各国更好地合作交流。”任惠莲说。
为实施民心相通工程,2016年,西北大学与丝绸之路总商会签订联合培养国际学生合作协议,2017年设立丝绸之路奖学金,专门用于资助优秀的外国博士生和高端人才。
南非前总统曼德拉曾说:“用理解之语沟通,印入脑海;用乡音之语沟通,刻在心田。”语言是了解和走近一个国家最好的钥匙,是丝绸之路国家间沟通的纽带。
西安外国语大学不断拓展语种专业,打造国际化人才培养平台。在该校波斯语的课堂上,来自伊朗的外教佳乐戴着耳机,用流利的中文和学生互动。由于对学生极其认真负责,他刚刚被评为陕西优秀外籍教师。
该校东方语言文化学院院长马福德介绍,目前,学校已有22个与“一带一路”相关的小语种专业,采用“多语种+”的培养模式,毕业生都很抢手。“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应用型、复合型非通用语种人才,是我们的职责和使命。”
服务沿线国经济社会发展
搜索一篇中文文章,点击翻译按钮,页面马上显示出英文的全文译文。在西安外国语大学,记者看到了神奇的“一带一路”语言服务及大数据平台,学生们正在这里学习“技术写作与编辑”课程。
这个平台的神奇之处在哪里?平台负责人曹达钦介绍,系统涵盖英语、韩语、日语、俄语、德语、泰语等多个语种,可通过人工电话口译与机器翻译结合的方式,为来到中国的“歪果仁”量身定制一个没有语言障碍的“百事通”。这个“百事通”不仅啥事都能问,还能提供24小时全天候服务。
“前不久,在2017年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举行期间,该呼叫中心以远程口译的方式为参展商及语言服务需求方提供了大量的电话口译服务。”曹达钦说。据了解,此前,该平台已应用于杭州G20峰会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基于大数据提取及分析结果为国家领导的决策部署提供参考。
在陕西,各高校都积极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为“一带一路”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慧。
我国某企业在吉尔吉斯斯坦实施工程项目,去之前在中国招了百余名工人,到了吉尔吉斯斯坦才发现,没有该国的劳动用工许可,这些工人都不能在本地作业;另一家企业则因为遭到外汇管制,不得不退出吉尔吉斯斯坦的市场……